「文革檄文」引爆輿論場 李光滿與胡錫進的對峙究竟意味什麼?
一篇題為《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的自媒體「檄文」突然躥紅官媒喉舌,獲得中國中央級媒體轉發,隨後卻迅速在海內外引發對「二次文革」的恐慌與討論,在國內思想與經濟界也引發了突然混亂。
很多人感慨讀完這篇文章毛骨悚然,不禁疑問這篇充滿文革遺風的大字報式文章,究竟為何會得到眾多央媒加持?為什麼同樣具官媒身份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會一反常態唱起了「對台戲」?這背後究竟在發生什麼,哪一種觀點代表了中共高層的態度?
文革式檄文為何能登堂入室
這篇題為《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的文章最初由微信公眾號「李光滿冰點時評」發表,並迅速在網絡中發酵。此後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中國軍網、環球網等眾多中國頂級官媒予以轉發。
文章從官方整治飯圈、處罰藝人鄭爽偷逃稅、下架封殺趙薇和高曉松談到螞蟻上市被叫停、阿里被罰182億元和滴滴被查、中共推出走共同富裕道路等,稱「中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從經濟領域、金融領域、文化領域到政治領域都在發生一場深刻的變革,或者也可以說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並稱這場「政治變革」,將「滌盪一切塵埃」,「不僅要摧枯拉朽,而且要刮骨療傷」,「所有阻擋這場以人民為中心變革的都將被拋棄。」
曾經歷過或熟知中國文革歷史的人,不難從該文中嗅出類似於當年「文革」的氣息。1966年6月1日,文革伊始,陳伯達這位中央文革小組領隊接管《人民日報》 後親自操刀刊發的標誌性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和該文在觀點與措辭文風上都有某些神似之處。
雖然如此,隨着中國社會輿論場在網絡時代的多元發展,尤其是伴隨着這些年的民粹主義熱潮迅速竄起並得到了官方極大包容,如果僅僅是一篇籍籍無名的自媒體文章似乎也引不起多少人注意。
但是,當該文突然登堂入室,獲得中共各大央級媒體轉載,立刻就引起了海內外廣泛關注,很多人開始將之視為某種政治信號,在中國經濟與思想界也引發了騷動,乃至恐慌。
值得注意的是,該文章的作者李光滿很明顯也是一位深受「文革」形塑的媒體從業者。
根據公開資料,李光滿原為《華中電力報》總編輯,中國電力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生於1959年李光滿,7歲上小學時,正好文革爆發,其價值觀和知識結構都大致形成於文革時期。縱觀李光滿發表的文章,多是充滿文革式語言風格和腔調,多有極端反美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色彩。
他曾斷章取義,認為中國疫情防控專家張文宏提出了「與病毒和諧共處」論調,並給他扣上過「投降主義」的帽子,他也寫過「美國軍機降落台灣?中國解放台灣的日子不遠了!」,以及 《大資本集團在中國的狂歡該結束了!》等深合當今中國社會情緒,在中國網絡上被稱為「爽文」的民族主義文章。
李光滿在體制內可能並不得志,他自己曾說:「從1987年到1995年,在華中電力職工大學工作,這是我一生中最無所事事的八年,也是最痛苦、最苦悶、最無聊的八年,可以說,這八年除了身體生病、心情難受,其他什麼記憶都沒有。」而後的日子,雖然他擔任了《華中電力報》總編輯,但這份電力系統的報紙,實際上在電力系統內部也處於夾縫中求生存,從1995年10月1日起試刊,到2012年停刊,只活了17年,李光滿此後職務不詳。直到後來,網絡自媒體時代來臨,因為「李光滿冰點時評」這個公眾號,才如李光滿本人所言「使我有一種『歸來仍是少年』的感覺」。
價值觀與知識結構成型與文革時代,此後又長期在某種體制邊緣夾縫中生存的經歷,或許決定了文章作者對改革開放及現代政治社會治理很難產生共鳴,一有適合空氣,就會「自然」激活腦子裏的另一種思維。
胡錫進在滅什麼樣的火
很多人奇怪的是,這樣一篇在普通人看來都明顯毫無營養和理論素養的口號式文章,是如何引發官方媒體的關注;各大央媒的審核者皆沒有覺察到文中潛藏的文革幽靈嗎?沒有對當事人李光滿做背景調查嗎?
李光滿的這篇文章確實觸到當下內地社會的痛點,文章所描述的對娛樂圈、資本圈的整治確實正在發生,而且也正如文章所言,這場整治也確實是在向「以人民為中心回歸」,「向社會主義回歸」,正在努力去除該領域的不健康生態,防範資本無序擴張。執掌中共紀律懲罰大權的中紀委就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提到「文藝絕不是單純的唱歌跳舞、吹拉彈唱,而是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如果任由資本在文藝界無序擴張,就會失去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作用,就會瓦解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需要指出的是,中共最高層絕無再發動一場「革命」的初衷,中共文宣部門也絕不是因為嗅到文中的「文革」味道而力推某些文章。在《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發出「宣揚中國正在發生『深刻的革命』,這是誤判和誤導」,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上述論斷,甚至十分警惕任何有文革味道的社會討論。這位被認為是中國民族主義旗手的胡錫進之所以突然跳出來跟官媒唱反調,應該是在授意下「滅這場火」。
人們必須要認識到,李光滿所說的「革命」究竟是一種誇張的修辭,還是「確有其事」。實際上,這一「雙重含義」的模糊性已經令輿論場沸騰。這就是胡錫進出面澄清的背景。任何變革都需要從中央的角度平衡改革、發展和穩定之間的關係。改革要冒風險,要承擔一定的社會波動,但同樣也要考慮社會承受力的限度,儘量降低政策劇烈變動觸發的矛盾。溫和與激進永遠是一對最考驗改革智慧的矛盾。
不可否認,中國政治與社會治理在沿着一個方向進行一些密集修正,其目的是為日後的崛起奠定更紮實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基礎,實現中共為自己設定的「第二個百年」目標,無論是習近平本人還是中共領導層,都絕不會容許再來一場簡單民粹的均貧富運動,甚至陷入文化大革命的無政府主義狀態。
在這樣的認識下,中國的文宣部門與核心媒體絕對不能如當年遴選了周小平這位具有「前科」的網絡民粹作家參加中央文藝座談會一樣,犯了對當事人背景及產品內容審查不嚴的錯誤,尤其不能低估了官方加持可能造成的廣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