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事件|第一條被扳倒的大鯨魚 中國#MeToo運動的新起點?
內地加拿大籍男星吳亦凡被北京警方依涉嫌強姦罪刑事拘留,最初站出來爆料他私生活混亂、性侵女性的網紅都美竹,一夕成為網民口中的「民族英雄」。力撐吳亦凡的眾星和KOL(意見領袖)們則泥足深陷,當中有人只得連番道歉,有人更被指控為「共犯」,激起一道又一道漣漪。
回顧近年中國「#MeToo」運動的實踐,鮮有極富盛名的公眾人物被扳倒。諸如北大教授性侵、弦子控央視著名主持人朱軍性騷等案,「加害者」的結局往往不符公眾期待,但「受害者」和為之聲援的群眾卻動輒被刪帖禁言,甚至背負「炒作」罵名和面臨法律風險。吳亦凡事件的走向,是否只是無法複製的特殊個案?抑或能夠成為中國「#MeToo」運動的新起點?
乘勝追擊 中國#MeToo會再下一城?
此次吳亦凡性侵醜聞「實錘」(被證實)後,網民亦開始審視過往那些「不了了之」的「懸案」:四年前的女星任嬌墮樓命案再度浮上枱面,事發時在場的男星楊旭文彼時擺脫嫌疑,如今有網民呼籲重啟調查;五年前SNH48成員唐安琪在聚會中「自焚」嚴重燒傷,如今有人重提當年的猜測,質疑她當時是遭人毒手。
除了塵封的類似案件被「深挖」,亦有人從吳亦凡的「圈子」著手:在都美竹爆料初期仍提攜他的成龍、馮小剛,以及曾為他發聲的導演管虎,被指都是「京圈」(泛指北京影視圈)大染缸的成員,他們被指與吳亦凡沆瀣一氣,為了個人私利而勾結「資本」、甚至有違法犯罪嫌疑。其他著名的「京圈」成員們也被逐一檢視,陸續排入這波「#MeToo」運動打擊名單的佇列。
雖然這些指控還未經證實,但在官方還未一錘定音之前,指控者獲得的鼓勵和支持,已遠多過所遭的「碰瓷詆毀」等質疑,顯出人們更容易相信「爆料」是確有其事,也更加相信「發聲」可以為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帶來正面意義,而不只是為了炒作。不過,爆料者和那些圍觀的「吃瓜」群眾,對於只憑己力撼動「問題藝人」依舊無太大把握,他們不諱言難測官方會對個別事件採取何種態度和行動,但堅信只要聲量夠大、「黑料」夠多,「小蝦米扳倒大鯨魚」是可能實現的。
事實上,吳亦凡從頂級流量明星淪為階下囚,箇中有太多的巧合——都美竹本來只想收到錢後息事寧人,吳家一開始也擺出了誠意,怎奈半路殺出偽裝雙方律師的騙徒、誇大其詞批評吳亦凡的寫手,令吳母誤以為被都美竹詐騙而選擇報警,推動警方落手調查吳亦凡涉嫌強姦、誘姦等問題。
幾乎已可確定,吳亦凡要接受法律制裁——這樣的結果一掃之前中國「#MeToo」運動的陰霾,但卻無法預測未來其他類似事件走向,畢竟過往許多#MeToo事件至今還沒有定論。當然,無可否認每單案件不可一概而論,而是要視乎指控是否屬實、是否涉嫌犯罪及能否收集到實質證據等。
女權主義悄然開花
雖然吳亦凡的下場未必能被其他#MeToo運動複製,但這場風波下,#MeToo所追求的價值悄然開花:事件過程中,網民開始激辯一些過去中國主流討論鮮少涉及的議題,例如受害者羞辱、性同意和工作場所濫用權力等問題;北京警方一則吳亦凡被刑拘的微博通告,引發排山倒海的熱議,並獲得上千萬次讚好。
甚而當愈來愈多的人相信,自己的聲量可以令官方最終強勢介入這類事件,那麼中國就可能會迎來更多的「#MeToo」事件,更多受害者會勇於出來揭發醜惡。雖然這亦會令官方感到警惕,從而施加壓力來防範「社會秩序受到衝擊」。
誠然,中國「#MeToo」運動的阻力,一部分來自於官方對「維權運動」的芥蒂,但也不能忽視民間長期以來污名化女權主義的影響,諸如認為女權主義是主張女性地位超越男性,或過分強調一些國外女權主義的爭議做法(例如強迫消防等有特殊體能需求的行業,向兩性提供均等的工作機會),以此反對其他合理的女性權益訴求。
圍繞吳亦凡的這場輿論風波延燒至此,人們拋開被污名化的「女權主義」標籤,直達對尊重女性性自主權益的認同,重新認識「身體自主權被侵犯」的邊界,令那些為他灌酒性侵、騙炮、「睡粉」等行為護航的論述變得不堪一擊。這何嘗不是吳亦凡事件給公眾性別平等意識帶來的進步,不又正是「#MeToo」運動所期待的方向?
公眾透過特定事件增進對於性別議題的認知,並不只出現在中國大陸社會。先前都美竹曾讚好網民將其與「房思琪」相提的文章。房思琪是台灣已故青年女作家林奕含的著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主人公,2017年林奕含上吊自殺事件驚動台灣社會,隨後有人其著作中房思琪的遭遇,疑似影射其親身經歷,推測她生前曾遭補教老師陳星誘姦,還被陳星妻子以控告通姦罪相逼。
令人遺憾的是,林奕含事件的「加害人」陳星,有著與吳亦凡截然不同的結局。由於其「誘姦行為」在台灣依法難以落案起訴,加上證據的不足,令陳星最終「脫逃法網」。但與吳亦凡事件相同是,林奕含事件亦讓台灣許多民眾開始了解誘姦、身體自主權和運用權力實施侵害等議題,並督促台灣官方廢除通姦罪及填補補習班管理的漏洞,堪稱一場全民性教育課。只不過,以生命換來的這一課實在太過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