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生前忠告仍未過時 別讓高歌猛進的民族主義害了中國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2015年逝世的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曾長期被世人譽為中國問題的權威觀察家。在他生前,哈佛大學知名教授、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提出者艾利森(Graham Tillett Allison)等人採訪過他,並於2013年在中國出版了一本書《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書中不少觀點對於今天中國和世界仍有啟發意義。

在書中,與數代中國領導人都有交往的李光耀認為,「中國與其他新興國家不同,中國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被世界接受,而非作為西方社會的榮譽會員」,「中國會避免任何損害中美關係的行為,挑戰美國這樣一個更加強大的、技術領先的國家將毀掉中國的和平崛起」。李光耀說他相信中國領導層已認識到德國、日本和俄羅斯的教訓,不會與美國開展軍備競賽,而是「避免麻煩,微笑着迎接未來四五十年」。

被中國政府稱作中國人民老朋友的李光耀,生前曾就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問題提醒和忠告過中國。(視覺中國)

關於中國和平崛起問題,李光耀在書中提及「一年前,一位70多歲的中國領導人」問他是否相信中國在和平崛起上的立場。李光耀回答:「是的,我相信,但有一點要說明。你們這一代人經歷過抗日戰爭、大躍進運動、文革和四人幫,還見證了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過程。你們知道陷阱很多,而且知道如果中國要一帆風順地不斷發展,內部需要穩定,外部需要和平。然而,你們給中國年輕人灌輸了太多對民族復興的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理想……這可能導致不穩定。」據李光耀的說法,「這位中國領導人說他們會確保年輕人明白這一點」,「我希望他們做得到」。

這段對話耐人尋味。李光耀此處說的「你們給中國年輕人灌輸了太多對民族復興的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理想……這可能導致不穩定」應該是指過去一些年中國官方主流敍事和意識形態宣傳,都在突出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和對國家發展成就的自豪感。

以李光耀作為世界一流的戰略家和政治家的睿智,以及他長期以來和中國政府的良好關係,他這樣說顯然不是反對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對國家發展成就的自豪感,而是他認為過度渲染和突出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對國家發展成就的自豪感,容易造成年輕人的盲目自信和自我膨脹,由最初對國家的自豪感滑向自負,對國家發展產生不切實際的想象,並可能陷入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這樣下去,勢必妨礙中國與世界的正常交往,容易自我感覺良好,甚至可能到處樹敵。

李光耀這本書的中文版出版,迄今已經過去8年。8年間,中國社會的民族主義情緒進一步高歌猛進,年輕世代的國家主義認同和愛國主義情緒尤為強烈,整個社會的輿論場生態為之一變。當然,這個轉變過程並非一蹴而就,甚至不乏自信過頭,滑向自負,以至於淪為笑料的案例,比如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前夕提出的「中國已全面超越美國」,以及被人民網痛批為「逞口舌之快的精神勝利,於國於民都可說是『瘟疫』」的浮誇自大文風,但總體而言,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國家主義不斷高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伴隨着中美關係持續惡化、香港反修例風波等一系列事件的疊加刺激,和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催化,中國網絡上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情緒可以說已經達到一個歷史高點。

在普通網友、自媒體中,曾被人民網痛批的浮誇自大文風再度捲土重來,片面抬高自己、貶低別人的的文章、內容、標題到處可見,炒作和渲染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已經成為許多人的生意和變現秘訣。在思想市場中,《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和復旦大學教授沈逸關於中國是否應該以人道主義對待疫情肆虐的印度的爭論,尤其具有風向標意義。胡錫進在10多年前甚至在《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出版前後,一直都被許多人認為是立場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和國家主義者,備受海內外自由派的嘲諷。

不料,當立場更激進、民族主義情緒更強烈的沈逸出場後,主張對印度克制和人道主義的胡錫進竟被大量網民視作曾用來形容自由派的「公知」。短短几年間,如此反轉,以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崛起的胡錫進竟被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反噬,既令人唏噓,更印證中國社會風潮和思想市場的整體性大轉向。

與胡錫進有爭論的復旦大學教授沈逸,因其有民粹嫌疑的民族主義言論,受到爭議。 (微博@沈逸)

這不禁讓人想起1999年趙本山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一段調侃:「國外比較亂套,成天勾心鬥角。今天內閣下台,明天首相被炒。鬧完金融危機,又要彈劾領導。縱觀世界風雲,風景這邊更好!」撫今追昔,這段話可謂是今天許多中國人心理認知的寫照。假若李光耀能在另一個世界看到今天中國,不知他會作何感想?大概率他會更加憂慮,他會發現自己生前對中國的提醒和忠告並未發揮作用。

只是,民族主義如此狂飆突進的社會風潮是中國高層所樂見嗎?答案是未必。從李光耀書中說的當初中國領導人對他的答覆來看,從高層依然將中國定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來看,從李克強公開講出「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的基本國情來看,從中國政府依然將對美工作重心放在管控兩國矛盾並致力於構建競爭共存的中美關係來看,從作家方方遭受圍攻時坦言「官方有人找過我」,「至少從表面上看,他們對我的觀點表示了認同」來看,至少到現在為止,中國高層總體上還是保持着比較清醒的認知,並未被民族主義裹挾。

既然如此,那為何民族主義能在中國高層總體比較清醒的背景下高歌猛進?這裏至少有兩個因素,其一,民族主義本身並無問題,合理範圍內的民族主義在今天這樣一個以民族國家為基本競爭單位的世界秩序下是正常而又合理的現象。放眼世界,很少有一個人的思想認知裏不或多或少帶有民族主義成分。你出生和生活在某個國家,對某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產生心理歸屬和情感依託,或對某個國家有一種想象的命運和利益共同體認同,都會大概率產生一定程度的民族主義。中國近現代內憂外患的屈辱歷史在相當程度上喚醒和形塑了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心理。

這也是中國當初抵禦外部殖民者、侵略者,激發民族血性,同仇敵愾,建立主權獨立國家的精神資源。改革開放之初,為了解放思想,打開國門,與西方進行正常的溝通與合作,中國民族主義情緒有明顯淡化,啟蒙自由主義成為當時的社會共識。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在內外形勢的壓力下,中國政府推行了以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為導向的文化教育政策,開始持續塑造和建構中國人的民族主義認同。

其二,近些年民族主義在中國的高歌猛進是內外形勢疊加的結果,包括對內官方通過民族主義來進行思想認識的整合,鞏固既有政治秩序合法性,制衡批評和反對聲音的輿論壓力,對外是外交風格強勢轉向所需和美國遏制壓力的深度刺激。目前來看,暫且拋開價值觀之爭不談,單從中國官方期待的效果——在高層保持清醒的同時有民族主義、國家主義民意的支持和配合——來看,的確比較成功。

短短几年之間,以民族主義為標籤的胡錫進,反倒被中國網絡上更激進的民族主義者視為落伍和立場不堅定。(視覺中國)

但凡事過猶不及,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就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樣,既能為一個國家應對外部危機和內部思想撕裂提供有力的精神資源,又會限制一個國家政策的靈活性、開放性和國際交流合作,讓一個國家對自身國情產生虛幻想象,對外政策容易陷入強硬、被排斥和警惕、再強硬、再被排斥和針對的惡性循環。當年僅21歲的奧運冠軍楊倩因發布收藏Nike鞋的照片遭到攻擊,當胡錫進都能被昔日他的讀者批評立場不堅定,背後所暗藏的社會風潮轉向已經達到一個令人憂慮的程度。

今天中國許多人都有一個憂慮,那就是今天的高層、精英尚能比較清醒,他們有着歷史縱深感,大多如李光耀所說經歷過「大躍進運動、文革和四人幫,還見證了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過程」,「知道陷阱很多」,因此能比較成功地駕馭民族主義,但時而久之,越往後的高層、精英,尤其是近些年在民族主義浸染下的年輕人有朝一日成為高層、精英,缺乏歷史縱深感的他們,會否被民粹民族主義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