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一小步|種出一整個台北市 台企在大陸為何拼命造林?

撰文:衛木槿
出版:更新:

在全球經濟復甦、原物料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台北股市的原物料股,包含航運、鋼鐵、塑化等,自一季度開始股價便上揚走高。其中一隻造紙類股「華紙」(中華紙漿公司)的表現格外引發注目。其股價在當日時間7月7日勁揚4.98%至31.6元,創2000年5月中以來逾21年的高點,該日三大法人買超張數達3,002張,市值約新台幣324.78億元。

受到經濟復甦、各地缺紙料與碳權議題,華紙股價在今(2021)一季度開始直線上升。(截圖自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

為何一隻不起眼的造紙類股能受到關注?這除了跟全球經濟復甦、原物料缺乏,各地缺紙箱、工業用紙議題相關之外;另一個焦點在於華紙日前宣佈在今(2021)年申請加入「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並通過三大作為落實節能減碳,包含擴大投資再生能源、建立智慧偵測模型系統以及深耕纖維材料,預計2050年綠能使用率將達109%。

關於RE100: RE100是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所主導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的時程,並逐年提出規劃。

華紙股價高漲之餘,該公司長期在兩岸造林的碳權也成為焦點。華紙是台灣唯一擁有超過50年造林經驗的公司,從造林到造紙、林漿紙已形成固碳產業鏈。此外,華紙在兩岸植林面積廣達3萬公頃,比2.7萬公頃的台北市面積還大。如果要計算碳權或進行碳交易,這是相當可觀的資產,這對華紙來說是一大利多。

而在中國大陸「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下,大陸碳交易市場將在近期啟動,碳交易將成未來減碳的重要行動之一。事實上,從2011年開始,大陸便已在北京、廣東等七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十年來累計進行4.3億噸的二氧化碳交易,總交易金額近人民幣100億元。

廣州製造業興盛,碳排問題嚴重,但同時也是碳交易市場最熱絡的區域。圖為廣東東莞一家工廠。(VCG)

其中,廣東的碳排放交易權發展最快速,根據內媒「澎湃新聞」報道,廣州國資發展控股公司下屬的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簡稱「廣碳所」)在2012年成立,截至2020年12月底,廣東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2億噸,累計成交金額人民幣35.6億元,分別佔全大陸碳交易試點37.86%和33.77%,位居全大陸第一,成為大陸首個配額現貨交易額突破人民幣35億元大關的試點碳市場,是全大陸最大的碳現貨交易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華紙自2000年以來便在廣東積極造林,當時雖然兩岸談權交易機制還未建立起來,但有遠見的業者早就嗅到這股趨勢。在當地造林,一方面提供紙漿原料,同時也可以轉化成碳權商品。從華紙的例子還可看到幾個趨勢。

造林事業除了為華紙提供紙漿材料,也成為其社會企業責任的一部分,未來還可能有豐厚的碳權收益。(華紙官網)

首先,台企正在參與到國際潮流當中,而幫助他們建立起這股國際潮流敏感度的,大多來自於他們在大陸的經驗。以華紙為例,該台企算是1990年代便登陸的一批台商,幾十年來在兩岸經營造紙,同時也跟着大陸的政策變化運營。

其次,台企一面順應國際節能減排的潮流,同時間其在大陸的佈局同樣是關鍵。在兩岸急凍之下,台灣官方已很難提供台商有意義的協助,而台企在自求營利之下,只能比官方更超前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