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比Tesla就好多了」 華為「造車」有自信也顧慮多?
「被美國方面多次制裁後,華為手機業務受到影響,思來想去,華為決定賣車,可以彌補手機業務銷量受到影響,造成的利潤下滑問題。」華為消費者業務行政總裁余承東對於華為為什麼選擇進入汽車行業解釋得很直白。
短短一周時間,「不造車」的華為動作頻頻:4月17日的上海車展上,華為聯手北京汽車旗下高端品牌極狐(ARCFOX)推出阿爾法S華為HI版,HUAWEI inside的標識首次出現在量產車上。
4月18日,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舉行新品發布會,重磅發布了包括鴻蒙OS車機作業系統、4D成像雷達、智能駕駛計算平台、集成式熱管理系統、自動駕駛開放平台等一系列新一代智能化部件和解決方案。上周二(4月20日),華為官網開始銷售與重慶小康合作的汽車子品牌賽力斯SF5。
汽車首展一炮而紅
就在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前夕,搭載華為inside的極狐阿爾法S自動駕駛路測短片迅速走紅網絡。在這個九分鐘的路測短片中,汽車行駛完全毋須駕駛員接管,只需設定路程的起點和終點。行程中經過紅綠燈、轉彎、加塞、禮讓行人等多種場景,可以說,短片中的表現已經相當接近人類設想的自動駕駛。
業界驚呼,這甚至是超越特斯拉(Tesla)的自動駕駛的存在。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就自信地表示:「我們的團隊告訴我,這款車能夠在市區做到1,000公里無干預的自動駕駛,這比Tesla就好多了。」
雙贏VS「與狼共舞」
其實華為很清楚,即使自身擁有軟硬件整合的「全棧」能力,也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所以建立了自動駕駛開放平台,整合上下游服務商,找來了傳統車企,共同打造智能汽車。
這看似是一個雙贏的開始,但仔細看華為深度合作的對象,似乎都有些明顯的「瑕疵」。華為計劃與北汽、長安和重慶小康三家車企打造的三個子品牌,將在第四季度陸續大規模量產推向市場。說實話,這三家無論是品牌還是銷量,甚至是知名度,在一眾車企中都不算拔尖。
這樣的處境當然與華為面臨的大環境有關,美國持續的高壓制裁已經極大打擊了華為的手機業務。如果華為貿然「以我為主」地下場造車,很可能再次成為被針對的對象,因此,以軟硬件供應商的身份出現更加合理。
雖然華為選擇做車企的供應商,但在合作對象的選擇上依然低調。以華為的研發實力、資金運作能力和上游供應商整合能力,很難讓合作夥伴相信華為不會在摸透了行業規律後「自立門戶」,昔日朋友變對手。畢竟,華為在之前聲明不造車的決議中註明決議期限三年,對於一家成功的企業來說,決議自然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
更何況,華為已經掌握了新能源汽車信息通訊(ICT)的核心技術。因此,諸如上汽、比亞迪、吉利等車企可能還是對華為抱有「戒心」。華為選擇北汽藍谷、重慶小康這樣的合作對象,也就順理成章了。
更現實的因素,余承東也已經直說了——彌補手機業務銷量受到影響,造成的利潤下滑問題。入局參與造車,華為也能更多地將技術變現。畢竟,從2019年,「不差錢」的華為開始在國內發債、貸款,說公司沒有資金壓力,外界顯然是不相信的。華為進入汽車行業後,未來開枝散葉,甚至不能排除剝離汽車相關業務上市融資的可能。
上文節錄自第262期《香港01》周報(2021年4月26日)《聯手車廠亮相上海車展 華為「不造車」的野心》。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