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憶母文惹熱議 為何中國那麼多人懷念「胡溫時期」?
近日,中國前總理溫家寶撰文《我的母親》,3月25日—4月15日分四期連載於《澳門導報》。溫家寶的母親2020年末去世,這篇憶母文表達了他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溫家寶這篇文章結尾引發很多人關注,他説:「我同情窮人、同情弱者,反對欺侮和壓迫。我心目中的中國應該是一個充滿公平正義的國家,那裏永遠有對人心、人道和人的本質的尊重,永遠有青春、自由、奮鬥的氣質。我為此吶喊過、奮鬥過。這是生活讓我懂得的真理,也是媽媽給予的。」
中國社交媒體紛紛轉載評論,其中不乏對溫家寶擔任中國總理時的懷念之意。比如,中國知名評論員笑蜀讚道,「當年(中國)民間輿論場還存在時,我們能那樣強勁地推廣普世價值理念,某種程度上,應該歸功於他……尤其為媒體人從重重話語雷區中,開出一條條突圍之路。」
除此之外,民間還有許多人感念溫家寶擔任中國總理期間的民生政績。這種懷念之情是近年來中國社會輿論中經常出現的對胡溫時期(2002年-2012年)的懷念現象。比如,2019年中共建政70周年之時,中國網絡就流行起一股「懷念胡錦濤」的熱潮,網絡上還出現了「黃金十年」的説法,褒揚胡錦濤主政期間低調務實、韜光養晦,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10年,中國經濟還在加速增長期,政府投入鉅額財政資金扶持「三農」,明顯改善農民生活和農村落後面貌,還取消了農業稅,免除了九年義務教育學雜費,實施全民醫保,抗擊SARS,舉辦奧運會等。
胡溫時期之所以受到很多人懷念,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彼時的思想輿論空間相對寬鬆。胡溫主政時期尤其是第二任期,民間輿論場活躍,公共討論熱烈,政府的管控相對寬鬆,不同的社會聲音都能發出。溫家寶作為總理,在講話中也不避諱人權、法治、民主等概念,乃至普世價值也直言不諱表達期待。因此對很多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和媒體人來説,是難得「思想寬鬆」時期。
不過,這種回憶很多時候也帶有了玫瑰色彩,而淡忘了曾經的苦澀。在當時非常突出的民生政績和相對寬鬆、開放的輿論氛圍之外,是政治上「九龍治水」,貧富分化加劇,腐敗盛行,社會矛盾集聚而無法改變。彼時,縱使胡溫有志於整肅政紀,施展抱負,卻因政治權力分散、中央權威弱化,深陷「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困境,最終也無法深入推行政治經濟改革,只能在「不折騰」和「和諧社會」的表面繁榮下,盡力輾轉騰挪,在狹小的空間內,儘量施行全民醫保、取消農業稅等惠及底層人民的社會福利政策。這與當時社會期望存在不小差距,批評聲音很多。
中共十八大後,為了應對「九龍治水」和貪腐肆虐的嚴峻危機,中共中央認為要在反腐敗的破局之下,達成政治上的權力集中,於是乎必然伴隨着對經濟、社會和思想輿論上的管控增長,如今「定於一尊」和言論管制成為不容辯駁的政治手段,難免對社會上有不同看法的知識分子和普羅大眾形成一種社會心理壓力。
近些年中國面臨的困難相比當時來説,有過之無不及。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減緩,進入結構性轉型期,甚至面臨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而外部環境層面,中美關係交惡,貿易戰、科技戰接連不斷。這種情勢下,民眾對胡溫時期思想寬鬆時光和民生政績的懷念,也就順理成章。對此,今天中共應主動與社會更多地溝通,給知識分子和普羅大眾一定的表達空間,適當鬆動社會心理的壓力閥,不至於衝破閾值,產生更大的危機。如今溫家寶的這篇文章在微信等社交媒體已不能分享,想必正是微信這些社交媒體自我審查的作為。這樣的情況實在不應該。
正如人們對於胡溫的評價發生的轉變那樣,可以預料,只要今天中共領導層能夠在保持政治秩序穩定和政令統一,繼續強力反腐的同時,逐漸有序放開社會管控,塑造寬鬆的輿論環境,並在經濟民生問題上採取更多讓人民更有獲得感的實際舉措,同樣會贏得更多人的認可。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今天中國輿論場許多人對胡溫時期的懷念其實是在告訴中共民眾的訴求會隨着社會形勢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中共只有不斷直面和回應民眾訴求,才能不斷保持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