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IPO叫停 馬雲和阿里何以「重重跌倒」?

撰文:柳書曼
出版:更新:

英媒近日稱,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雖不得不保持安靜,但其私人飛機仍維持一定的出行頻率,顯示他還並非如外界所傳被「禁足」;爾後《華爾街日報》在上周一(3月15日)又說,北京希望阿里巴巴與馬雲保持距離,且已要求阿里巴巴剝離其旗下涵蓋的印刷、影視平台、社交媒體等媒體相關資產,以降低這家商業巨企對中國輿論日益增加的影響力。

自去年10月底,馬雲在上海外灘講話現場質疑中國金融監管政策後,官方介入阿里系的行動便突如其來,且十分猛烈。此後,阿里巴巴陷入中國監管層的反壟斷調查,並一度傳出面臨天價罰款、股權結構進行拆分等消息,而螞蟻集團號稱全球史上最大的首次公開招股(IPO),在上市前夕被突然叫停,馬雲一度銷聲匿跡。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資料圖片)

就在3月12日,螞蟻集團再度傳出其首席執行官胡曉明辭職。胡曉明是中國監管部門約談的螞蟻集團高管成員之一,也是協調官方研究整頓阿里巴巴業務的負責人。他的離職,被市場解讀為就螞蟻IPO事件有所交代,但也可能與正在進行中的阿里巴巴業務調整有關。

阿里系成為規管目標

輿論認為,此次阿里系遭到曠日持久的反壟斷調查,是當局金融監管的立威之戰。但無論是搞資本擴張,還是涉入互聯網金融領域,均不止阿里一家,阿里之所以成為針對對象也有其自身原因。

其一,資本無序擴張。中國之所以有「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格局的說法,正顯示這些巨企對中國互聯網領域的壟斷。馬雲曾說,電商只是阿里20%的東西,阿里現在除了在電子商務與互聯網金融擁有壟斷地位,還通過投資併購逾500家大大小小的公司,涉及業務包括社交、出行、物流、外賣、支付、影音等,掌握中國社會民生的方方面面。這種掌控還不僅是覆蓋面上的廣度,更直接與民眾的生活成本與生活方式掛鈎。他們甚至握有官方也缺乏的數據資訊,參與政府所扮演的社會治理角色。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資料圖片)

其二,互聯網巨企形成壟斷之勢,並帶來負面市場效應。互聯網企業以數據生態的商業模式為使用者提供方便,但也造成過度搜集個人資料、霸王條款等網絡霸權現象,其中阿里涉嫌以「二選一」的銷售模式損害消費者利益,便是行業壟斷造成的惡果。壟斷現象還嚴重阻礙行業創新與長遠發展。中國現有的電商平台無不是依靠背後的雄厚資本得以生存,京東、唯品會背靠騰訊資本,阿里巴巴背靠阿里系。而新生企業則難以生存,即便是以新模式發展成獨角獸,也難免被兼併,用來填補互聯網巨頭的商業帝國版圖。

其三,觸碰中央文宣禁臠。但凡熟悉中國政治環境的人士都應該明白,「黨管媒體」不是口號,哪怕是黨媒官媒之外的媒體,甚至自媒體,概由中宣體系管控。但是,大約自2012年開始,阿里巴巴集團開始大規模投資媒體,尤其在2014、2015年更達到高峰。據不完全統計,僅此兩年間,阿里巴巴以各種方式投資入股的媒體達二十多家,從新聞媒體到資訊分發平台,再到影音娛樂,甚至境外主流媒體《南華早報》等,幾乎在整個中國傳媒都有所佈局。

上文刊載於第257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22日)《開罪中央 馬雲渡劫 雷霆之怒下的阿里「四宗罪」》。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7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 動一場特區治理大手術 從清除「房地產癌」開始

把握疫下契機 推動醫療科技產業化

電動車十年目標僅達一成 暴露政府三大施政弊端

香港開埠180年 回溯時代變遷

植物奶經濟來了? 素食與環保趨勢夾擊美國奶農

山客爆林踩線 山野不復原貌 行山風氣熾熱 新手湧現垃圾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