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發言人批駁「疫苗外交論」 中國行事風格有變
經歷了一年前被貼上「口罩外交」標籤並批判之後,現在的中國政府很反感再被戴上「疫苗外交」的帽子。
3月4日晚間的中國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再次提問人大會議發言人張業遂,關於中國「疫苗外交」話題。前一天的3月3日下午,中國政協開幕前一天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面對記者提及的中國「通過『疫苗外交』獲取更大影響力」之說,政協會議發言人郭衛民曾直接斥「這種說法是十分狹隘」,「中國開展疫苗國際合作是為了幫助國際社會共同戰勝疫情,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郭衛民還透露,「截至2月底,中國向69個國家和2個國際組織提供疫苗援助,向28個國家出口疫苗,這個數量還在增加中。」
相比於一年前大批量口罩輸出時期,中國媒體高調報道並多少帶出「厲害了我的國」的色彩,中國官方對此番疫苗對外援助和出口表現得非常低調,中共宣傳系統也顯得足夠克制且謹慎。
從官方媒體的表現看,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等並沒有大肆宣揚中國疫苗在境外獲得的肯定,比如印尼2020年12月6日接收到120萬劑中國疫苗、佐科2021年1月13日接種等新聞,中國媒體並沒有將其放在非常顯著的位置上。就連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環球時報》官網,也將中國疫苗2月7日抵達秘魯後秘魯總統接機的新聞放置中美關係新聞的下面。
從中國高級官員的言行來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的出訪或者與他國外交人員通話時也提到了疫苗,不過中國官方的報道基本用平淡語氣表述為,「他國向北京提出要求、然後中國提供」。
這顯示出北京盡可能淡化「疫苗外交」色彩的意願。與此同時,大部份西方國家都沒有直接捐出疫苗,反而大量購買在國內囤積,引起批評。世衛(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1月18日透露,49個富裕國家已經注射了超過3,900萬劑疫苗,但有的貧窮國家只收到25劑疫苗。不過西方輿論仍堅持中國「疫苗外交」說並對之進行批評,印度將疫苗提供給東南亞國家也被評論為與中國比拼「疫苗外交」。
對此,新華社曾在2020年12月24日專門發表時評文章反駁,「中方早已宣布,中國新冠肺炎疫苗研究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做出中國貢獻。」「某些西方政客又拋出了所謂『疫苗外交論』」「折射出某些西方政客的短視、狹隘與不良居心」「也暴露出某些西方政客認為中國『』幹什麼都是錯」的槓精邏輯」。
實際上,新冠疫苗紛爭之下,不僅是疫苗性能和價格,疫苗的自我供應(國內分配)、對外供應(對外援助和出口),無不藴藏着一國國力展示以及對外形象重塑的機會。相應地,中國通過與他國在包括疫苗在內的供給與獲取交流中,自然而然會獲得相應的影響力。各取所需下,西方部分媒體和政客對中國「有所求」的警惕與指責,實在太過自我立場化。
中國的低調,也獲得了更多肯定。這種肯定,不僅表現在多國元首公開接種中國疫苗,也表現在一些對中共持批評立場的西方媒體和政客,對中國疫苗的中肯報道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