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紅的不止河南《唐宮夜宴》 內地何以掀起傳統文化熱潮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今年年初,中央電視台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熱播。就在今年春節前數日,該節目最後一期播出完畢,並在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以「山西天龍山石窟佛像由日本回歸」的節目收官。在共九期的篇幅裏,該節目集結全國九所博物館,每一期聚焦一間博物館的三件文物,以「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的方式演繹講解,使「國寶」及其背後的故事得以與觀眾們時隔千年,見字如見面,亦將當代考古及傳統文化從業者平凡而珍貴的經歷娓娓道來。縱有時而穿插其間的「主旋律」,但該節目的這些組合,依舊令其廣受好評。

而這只是近年來內地傳統文化節目掀起社會熱潮的一個代表:從2016年開始,每年一季的《中國詩詞大會》,到上述的《國家寶藏》,再到今年2月12日年初一開播的《典籍裏的中國》……一系列優質節目的問世,一再推高業界水平,而其受到內地國民火爆追捧的現況,更值得令人發問,這究竟是怎樣的「中國現象」?

文化類節目的模式創新

以《中國詩詞大會》、《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典籍裏的中國》等為代表,這類自2016年開始,在2017至2019年形成了全國性話題,並在如今臻至新高峰的文化類綜藝,集觀賞性、藝文性於一體,能在各類千篇一律的綜藝節目充斥熒屏的當下脫穎而出,這並不令人意外。在此過程中,節目組和內地文宣部門本就在試圖與時俱進地嘗試一系列手法,且大抵有數個特點。

此類綜藝節目注重全民參與和體驗。圖為《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網上圖片)

其一,「文化的高端感」。無論是珍貴的文物、典雅的台詞還是舞台的設計,都試圖營造濃厚的文化底蘊。相較於嬉戲怒罵的尋常綜藝,這類「格調更高」的節目明顯更易成為觀眾日常的談資,有助傳播。

其二,着重全民參與及互動。譬如《中國詩詞大會》的參與者從白髮老翁到蒙學稚童,從基層百姓到科企精英,涵蓋社會各行各業各階級。其答題和晉升環節亦通過選手、現場觀眾和全國觀眾間的互動,營造緊張激烈的觀賞氛圍。

其三,專業學者的點評。譬如《國家寶藏》直接由各博物館負責人上台,他們學養深厚,知識淵博,點評講解各有特色,而其「今生故事」環節亦是多由考古及文物工作者的親身工作經歷為主軸,講述其樸素近人而又非凡的故事。主持人的選角亦深有考究,大多風格沉穩而親切,給人以如沐春風之感,很好地掌控了全場的氛圍。

《唐宮夜宴》展現盛唐氣象,大獲成功(點圖放大):

+13

其四,邀請各年齡段、風格各異的當紅明星參與,盡最大力度吸引社會各個觀眾群體。

是以,這類節目確在各方面都做到了極致,既不像港台綜藝模式的歡鬧特徵,亦不似韓國綜藝對視覺效果、情節衝突和激烈氣氛的着重,其成功也就絕非偶然。

何以蓬勃至此?

不過在此之餘,這類傳統文化類綜藝得以收獲當下的追捧,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在電視、平板電腦和手機屏幕前的普通觀眾心中,原本就存在對傳統文化之需求。

這類節目之所以待得近幾年才得以異軍突起,和內地社會發展現況密切相關。近來,剛在央視開播的《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節目中,有一名來自上海的十歲男孩黃嘉晨,憑藉對詩詞的積累與大氣豁達的賽場表現,得以一路過關斬將,贏得一片稱讚。

這固然是天賦異才,也無疑是家庭刻意培養的結果。當愈來愈多的家庭有能力,且願意為子女做傳統文化薰陶的教育,而非將此資源和時間花費在升學所必要的學科,又或是外語和其他技能,這本身便是說明隨着國民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教育的功利性正愈發降低。

回望過去數年,大抵便是在文化類綜藝大受追捧的這段時期,同樣興起的現象還包括從「油膩大叔」、「佛系青年」等一系列關於青年文化的集體性焦慮的爆發;包括部份「逃離北上廣」的內地青年對台灣「小確幸」文化的追捧;包括另一些青年熱衷於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節等歐美大型派對文化的參與……

上述現象的本質實則是趨同的:在臻至一定物質生活水平後,非物質精神生活貧乏所造就的焦慮感,正愈發促就社會對各類「非傳統」生活方式的需求。是以文化類綜藝火爆的背後,有其經濟發展階段的歷史縱深。

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在表演中登場(點圖放大):

+16

事實上,無論是三、四十年前,香港電影和娛樂界的興起,又或是同期的日本乃至隨後台灣、韓國的音樂、動漫、綜藝、娛樂等文化產業的迸發,亦是伴隨其經濟騰飛。至於中國的情況,如今人均GDP已突破一萬美元,按世界銀行所劃定的標準,將大概率在數年後由現在的「中高收入」跨入「高收入國家」,臻至小康之後便自然會有這類追求。

且傳統文化綜藝既符合政治主基調,亦符合國民普遍的情懷,而內地市場體量又足夠支撐其產業發展,滿足相關就業和資方實際收益。由此觀之,如今中國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電影、娛樂、動漫乃至學術領域的蓬勃,都是水到渠成,且還是剛剛開始。

例如河南春晚的《唐宮夜宴》節目便引爆輿論,相關話題在微博有逾億次閱讀量,而且更受到香港及台灣媒體廣泛報道,成為特殊的文化現象。到底中國的歷史文化內涵厚積薄發的前景如何呢?

上文節錄自第253期《香港01》周報(2021年2月22日)《從《國家寶藏》到《典籍裏的中國》 這是怎樣的中國現象?》。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3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香港需要怎樣的財政司司長?

駱惠寧新春講話 「變與不變」深意,港人聽懂多少?

終審法院拒允國安嫌犯保釋 黎智英保釋案的標誌性意義

走進低「肉」望社會

茫然人生的燈塔?矽谷精英迷上古希臘斯多噶哲學

退休教師悉心營造 浪貓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