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集團「巨獸」遇到監管緊箍咒 還能改變銀行嗎?
「好的創新不怕監管,但是怕昨天的監管。」
中國人經常說,怕什麼就來什麼,對於馬雲和他的螞蟻集團來說,兩個月前在上海的這一席「肺腑之言」,成為了一個預言。
12月26日,人民銀行等四大金融監管部門,二度約談螞蟻集團,並向外界詳細披露了螞蟻業務當前存在的問題和風險,提出了五點整改意見,並要求整改期間不能影響到現在業務的正常運行,保護好消費者權益。
顯然,無論是用戶數,還是產品滲透率,螞蟻早已不是一家單純的科技公司,抑或是普通的金融企業,而是影響了億萬中國人「衣食住行用」的互聯網巨獸,在監管這隻看得見的大手之下,未來的螞蟻將何去何從?
為何是螞蟻?
中國打着「金融科技」或者「科技金融」旗號的公司多如牛毛,但是恐怕沒有哪一家能有螞蟻集團這麼重的分量。
如果只是簡單地把銀行監管名詞套用的話,今天的螞蟻集團,僅拿出支付業務一項,恐怕就可以列入中國系統重要性銀行(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SIBs)的名單中,但目前這個名單隻有「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
2008年的金融危機期間,花旗銀行等大型銀行「大而不能倒」的現實,讓全球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都反思:對事關金融體系安全的重要銀行,需要強化監管舉措,避免一旦出現危機時刻必須動用鉅額資金去救助,因此SIBs就顯得更為重要。
跟傳統銀行相比,螞蟻集團的主要業務都佈局在互聯網和移動支付上,花唄、借唄等產品依託於阿里巴巴的各種商業場景,用自己的徵信系統來鑑別風險,用戶可以像在銀行大廳一樣購買基金和保險產品。
阿里巴巴和螞蟻集團實際是「一體兩面」的兩家公司,業務也是高度捆綁的,跟中國商業消費、日常生產生活更是密不可分,螞蟻實際服務的中國客戶數量,恐怕並不亞於中國四大銀行的任何一家。
很難想像,假如有一天螞蟻集團的支付寶業務突然因某種原因「宕機」,對於很多已經不帶現金出門的中國人,會造成多大的影響:用戶無法用支付寶來做線下支付,商家無法用二維碼來收款,習慣了用借唄、花唄來消費的年輕一代,恐怕更是一下子就回到了「世界末日」。
「我的中國朋友都說,有欠錢,一定得先還支付寶錢,再還銀行。」在螞蟻集團今年10月IPO期間,財經媒體所引用中國消費者的這句話,很大程度就點出了螞蟻的市場估值為何能那麼高,其IPO最後衝刺時的預估市值,為何能一度超過五千億美元。
但是,螞蟻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銀行牌照,也就不可能是SIBs中的一員,按照之前的監管方式,即使明明知道螞蟻集團這樣的超級平台型公司,在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工商銀行,卻一直無從下手,更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嚴格監管。
「少數科技公司在小額支付市場佔據主導地位,涉及廣大公眾利益,具備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的特徵。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涉足各類金融和科技領域,跨界混業經營。必須關注這些機構風險的複雜性和外溢性,及時精準拆彈,消除新的系統性風險隱患。」
2020年12月8日,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的這一番話,所指向的對象,恐怕雙方都心知肚明。
這裏最大的推動力,正是前不久中國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的:強化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這是未來一段時間裏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底線,任何人都不可輕易逾越的底線。
對於中國金融監管部門來說,有了這條劃定的底線,也可以一改過去那種對互聯網平台經常是「無牙老虎」的窘境。
「縮表」不可避免
幾年前,在中國的互聯網圈和金融圈,對於發展金融科技還是發展科技金融,一度曾爭論不休。
一方認為:科技的創新,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AI)的大規模運用,勢必會顛覆傳統的金融業,正如蘋果的iPhone取代諾基亞的翻蓋機一樣,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另一方則認為:無論科技如何進化,金融的本質並不會發生變化,合規是平台的底線,風控是發展的紅線,一旦科技公司脱離了信息中介的性質,恐怕會玩火傷人。
從中國P2P的蓬勃興起到完全消亡,以及今年蛋殼公寓等極端案例的出現,恐怕這個爭論已經事實上畫上了一個句號,科技公司迴歸到金融服務的本質,成為金融業與互聯網行業的共識。
從這個意義上說,螞蟻集團接二連三被監管談話,事實上並不令人奇怪,無論叫「金融科技」還是「科技金融」,看上去只是一個文字遊戲,對於用戶來說也完全無感。
但是,其背後折射的價值觀衝突和運營理念的衝突,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尤其對於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互聯網平台來說,更是一處有可能的「致命傷」。
從這個角度來看,說當下是中國的監管當局衝着螞蟻集團來,恐怕有點言之過大,但是螞蟻集團作為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頭部玩家,又是全球估值最高的金融科技公司,「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使得其站在風口浪尖,也並不令人驚訝。
用戶、場景、技術、數據,這四大要素,是全球任何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命脈所在,從長遠來看,對螞蟻集團來說,IPO暫緩上市和監管談話,只是讓部分人失去了「賺快錢」的機會,並沒有傷其根本。
「將一如既往鼓勵、支持金融科技企業在服務實體經濟和遵從審慎監管的前提下守正創新,推動金融科技成為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力量。」中國金融監管部門的這番話,顯然是不希望在P2P監管中的「一刀切」再度上演。
對於資金與技術實力雄厚的螞蟻集團,依然將會是中國金融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不過,就短期業務而言,面對監管的緊箍咒,螞蟻集團此前的幾大核心業務,包括最賺錢的消費信貸產品花唄、借唄,以及受眾廣泛的保險、基金、理財產品代銷業務,還有備受爭議資產證券化業務,短期內都會免不了需要進行「縮表」。
除了既有業務的合規之外,對於阿里巴巴「反壟斷調查」的進展和結果,以及內部運維方式的轉變,也將直接影響螞蟻集團未來的長期價值。
「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馬雲2008年的豪言壯語,猶言在耳。
對於即將到來的2021年,在新的監管環境下,到了阿里巴巴和螞蟻集團去主動改變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