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0】外部環境驟變:中國外交旋律如何應招?
2020年的中國外交而言極不平靜:中美關係繼愈發緊張,交鋒連連,從就疫情問題唇槍舌劍,到互關領事館,火藥味十足。與此同時,中澳關係亦引人關注,兩國因「漫畫事件」而起的爭端更是挑動了整個西方陣營的神經。外界有聲音批評中國是「戰狼外交」,而中國外交部對此坦然受之…而所有這一切的背後,則是國際政治愈發受到各國政情影響之現實,以及中國實力的不斷增長對現行國際體系造成的衝擊。
本文為「2020年中國大事回顧與展望」系列報道第九篇。
中美關係:數十年來最低谷
談及中國外交過往一年的亮點,首當其衝的便是中美關係。而言及至此也自然避不開疫情這最大黑天鵝所帶來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首先於湖北爆發,此後迅速蔓延全球。新冠病毒源頭問題引起世人關注,而各種關於病毒源頭的陰謀論也隨之而起:武漢病毒研究所洩露病毒、中國人食用野生動物導致病毒感染等說法廣為流傳,針對海外華人的種族歧視由之興起,甚至整個亞裔群體都受到波及。
美國總統特朗普、副總統彭斯、國務卿蓬佩奧等人均以此多次抨擊中國。特朗普等一度公開宣稱「有證據」顯示是武漢病毒研究所洩漏了病毒,與此同時又不斷要求對病毒源頭進行調查,批評中國政府隱瞞疫情。中方自然斥之謂污衊,並很直接的點明,這是美國政府本身控制疫情不力,試圖以此「甩鍋」,轉移公眾注意力,推卸責任。
若說疫情議題之間的爭議仍停留在「口水戰」層面,那中國與西方尤其是美國這一年就意識形態層面的對壘則更多是付諸行動,中美更是連番出招,互相制裁官員,以往的外交生態至此大為改觀。
2月18日,美國國務院把5間中國官媒定為外國使團,中方翌日便作出反制,宣布立即吊銷《華爾街日報》3名駐京記者的簽證,打響雙方互制的頭炮。7月下旬兩國互關侯斯頓和成都總領事館的舉措堪為史無前例。兩國的制裁戰自年中全國人大授權人大常委會訂立《港區國安法》後進一步升溫,8月7日,美方宣布制裁11名中港官員並公布名單,包括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等人;中國則立即在8月10日宣布反制措施,制裁11名涉港問題的人士,包括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克魯茲(Ted Cruz)等。至12月3日,特朗普政府再公布決定限制中共黨員及其直系親屬赴美旅行,使簽證的有效期從10年縮減至1個月,原則上該措施可能會影響約2.7億人,規模史無前例。
回望年初,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於1月15日在白宮東廳簽署兩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兩國持續一年多的貿易戰停火,是為近年來持續下滑的兩國關係的一劑緩和劑。但隨着疫情驟起及美國黨派及選舉政治隨着2020大選而愈發白熱化,中美兩國在此後一年中也進一步爭端不斷,外交也成為這諸多矛盾最直觀的體現。
着眼2021年,中美之間互惠互利與衝突分歧並存的現實依舊無改,較特朗普外交團隊有更多經驗的拜登政府,也會以美國利益為考量,推行更符合這種現實的對華政策,為兩國關係帶來更可預估、更講理的前景。然而同樣無改的是美國黨派及選舉政治持續影響美國外交的現實,在美國黨爭愈烈,各項政經社會問題難以解決的情況下,中美關係也會因此而持續受累。
美國之變所掀起的波瀾
就在領館風波發生的同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7月23日於加州尼克遜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發表以「共產主義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Communist China and the Free World's Future)為題的演講,指以往盲目與中國交往的模式已經失敗,中國進入國際社會後,反而對美國的經濟、自由和全球未來的自由民主構成威脅。他呼籲盟友及中國民眾聯手改變中共的行為,並指自由世界須戰勝中國的新極權,形容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信奉獨裁信條。
蓬佩奧的話語頗有「冷戰風」,而這也牽涉到中國外交在過去一年以及未來所面臨的另一個挑戰:間於中美的其他國家的選擇。
應該說,歐美對中國的意識形態認知原本就長期存在,然而特朗普政府近兩年頻打「中國牌」的行為,忽視了兩國互惠合作與衝突分歧並存的現實,致使美國對華政策陷入近乎偏執的軌跡。這種驟然的轉變,也為他國帶來強大的選邊站壓力。
有鑒於此,各國大多試圖在中美之間保持中立,即便是「五眼聯盟」中的英國與加拿大,也僅僅是分別出自對中國治港政策之擔憂以及加國國民被起訴等事件而與中國發生矛盾,新西蘭更是明顯堅持置身於中美衝突事外的姿態——唯有澳洲頗有不同,而中國外交也以澳洲為着力點,上演了一齣受局勢矚目的「殺雞儆猴」。
近一兩年來,隨着美國對華政策轉向,澳洲亦緊隨其後調整方向,先是於2018年以「國家安全風險」考量,禁止華為為5G移動網路提供設備,隨後又在香港、新疆等諸多事宜上以遠較他國高調之姿態批評中國當局,乃至引發國內學界、政界、輿論界反華情緒愈發激烈,兩國關係持續受到負面影響。及至今年疫情於各西方國家失控,澳洲旋自4月開始遊說各國支持在世衛(WHO)體系外,就新冠疫情展開獨立的國際調查。
有鑒於此,中澳貿易也因質量問題、反傾銷政策等諸多緣由先後受到限制,在澳洲國內激起愈發激烈的對華政策爭辯。而一波未平,今年11月底一份描述澳洲特種軍人殘害阿富汗平民的新聞,更引發了輿論熱議的中澳外交衝突。
中國外交「戰狼化」?
無論是面對美國、五眼聯盟還是澳洲,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外交風格,或者更準確地講中國對西方的政策也因此發生不小的變化:中國外交官直接使用辛辣言辭回擊對於中國的批評,此外,還會更多透過Twitter等社交媒體即時表態或發表評論。
例如,針對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在10月底指中國在自由民主國家中進行了隱秘、脅迫和腐化的影響活動,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1月1日在Twitter上連發足足15條帖文反擊,稱「美國才是真正的滅霸(魁隆Thanos,漫威(Marvel)反派角色,大陸譯作「滅霸」)」。又例如11月18日,五眼聯盟(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新西蘭)外長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中國撤回人大授權香港撤銷4名立法會議員資格的決定,趙立堅翌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不管他們(五眼聯盟)長五隻眼,還是十隻眼,只要膽敢損害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小心他們的眼睛被戳瞎。」
「戳瞎眼睛」的警告也好,「魁隆」的比喻也罷,又或是中澳漫畫事件中的表態,中國外交官們的表現都引來了西方乃至中國內部的批評。不少聲音稱之為「戰狼外交」,認為戰狼外交導致其它國家對中國產生反感情緒,反而威脅中國的國際地位,乃至認為戰狼外交是中方轉化國內矛盾的手段,透過挑起國際對立宣洩國內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挫折感。
↓↓趙立堅就中澳漫畫事件表態
不過中方顯然對此有另一番解讀。
12月初,華春瑩就表示,咄咄逼人從來不是中國的外交傳統,但是卑躬屈膝也不是中國人的氣節。為維護中國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就做『戰狼』又何妨?」
實際上,觀察人士亦應當考慮到,在中國崛起,中美角力的當下,中國外交即使表現的足夠「柔軟」,是否就能改變中國處境,美國是否還會讓中國繼續「韜光養晦」?
譬如侯斯頓領館被關閉後,中國方面若不及時反擊,那麼是否要承認美方對間諜活動的指控?若進一步而言,是否意味著這需要在科技問題上對美國讓步?而再以病毒陰謀論引發的外交爭端為例,在美國疫情日趨嚴重的情況下,特朗普政府必然要不斷尋找可推卸責任的對象,而和美國有諸多利益衝突的中國則是「不二選擇」:看看美國國內已經持續數年的「通俄門」爭議,就可以明白,即使中國方面「放低身段」,也不會免於來自美方的攻擊。
↓↓想看更多美國要求中國關閉駐侯斯頓總領事館圖片,請點擊放大觀看。
以此觀之,中國外交從「韜光養晦」到「積極作為」,其實是中國崛起後,捍衛其日益廣泛利益的必然,「戰狼外交」則可視為這個轉變的外在表現。
中方對此有很清楚的認識:12月5日,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在一個學術研討會上曾表示,外界給中方貼上戰狼外交的標籤,至少是對中國外交的誤解。他強調該標籤實際是中國威脅論的又一翻版,是又一個「話語陷阱」,目的是讓中方「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放棄抗爭」。
「強硬」非全貌 中國外交風格並未改變
不過,雖然中方外交似乎變得更進取,某程度上確令外界需要重新適應,但「戰狼」只是中國外交的一個側面,而非全貌。「戰狼」也好,強硬也罷,終究只是中國外交的「另一張面孔」,而並不是「另一條路線」。
例如在疫情等議題上,中方固然在強硬回擊外界指責,但中國駐各國大使也主動藉助各國媒體平台發聲,分享國內抗疫的寶貴經驗,不斷強調諸如中方願助力全球戰勝疫情,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武器之類的立場。中國沒有自說自話地推廣「中國經驗」,同時與WHO這類更懂得說西方國家願意聽的話的國際組織進行情報分享與合作交流,並確實為其他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提供了大量貨真價實的援助並收穫好評,這顯然是外交成果,也是外宣上的進步。
總括而言,與其說今年中國外交發生轉變,倒不如說是中國對美政策因應美國對華政策之變而發生調整。考慮到數年內美國黨派及選舉政治都難有舒緩的可能,而中美國力此消彼長之趨勢亦不會改變,兩國衝突縱使因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調整而有所轉圜,也難改衝突愈烈的整體趨勢。
↓↓想看更多拜登過往與中國領導人互動圖片,請點擊放大觀看。
是以所變者實為西方對華態度和策略,中國或許可以默許過往西方出於意識形態及利益分歧的批評與指控,但當這些批評與指控愈發出於刻意的規劃,愈發成為各政客意在國內選舉政治的「代罪羊」,也就有了樂玉成和華春瑩等人斥責「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表態。
而至於中國外交本身,實則並未發生本質改變。無論是在國際舞台抗衡歐美日澳等發達國家的訴求,為廣大亞非拉國家的發展權益撐場;還是在疫情之下持續主張各國在聯合國等多邊框架下的協同合作;抑或是對包括歐美在內的國際社會一再傳遞「擱置分歧、尋求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都是中國外交一脈相承的基本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