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台商入境核酸報吿禁「武漢肺炎」字眼 北京想的不只這樣

撰文:司馬台
出版:更新:

台商圈近日傳出,中國國際航空、深圳航空台灣分公司發出公吿,提醒要自台灣到大陸民眾持有的新冠肺炎(COVID-19)核酸檢測報吿,若出現「武漢肺炎」字樣,將被視為無效,直接影響入境通關及後續行程。

對於這則由陸籍航空公司公吿、台商圈流傳的「北京政策」,雖然大陸官方及官媒還未核實,卻無損其「真實性」。一則北京及大陸民間對充滿歧視的「武漢肺炎」稱謂「感冒」已久,且多次呼籲、要求蔡英文政府改正、改稱已久,但蔡政府不為所動,甚至還獲得「當前主流民意」力挺支持;二則過往先從兩岸台商圈、旅遊界流傳的「北京政策」,「官方核實」都是「落後指標」,「超前部署」好過「心存僥倖」。

南方航空公司發布的通告。(網絡圖片)

因此,這則源自於台商圈的「馬路社消息」,台媒馬上就跟進報道,綠媒《自由時報》基於「服務讀者」也跟進報道,並在報道文章中寫下「我國(台灣)把COVID-19稱為武漢肺炎,但中國(大陸)視這個稱法為禁忌,認為這有污名化武漢之嫌,會讓外界認為病毒來源地就在湖北武漢」。

也就是說,對綠媒或「主流民意」來說,這則「禁武漢肺炎」公吿的目的在於「除污」,受影響範圍僅在必須「舔共」的那群台商、台生。有趣的是,《自由時報》這則報道下的留言欄,仍充滿許多讀者倖幸然的批評,包括舉日本腦炎、德國麻疹的命命批評北京「自卑」、「沒有說話自由」,或是「從善如流」倡議將「武漢肺炎」正名為「武漢病毒」、「中國肺炎」,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的直接指出「管到台灣來」!

在不挑戰這則「馬路社消息」真實性的前提下,必須說,綠媒報道文章指北京將「武漢肺炎」核酸檢測報吿視為「無效」的規定是為「去除污名」,這個解讀只見表面,更深層也更貼近北京「本意」,其實正是《自由時報》讀者倖幸然的留言,北京以此展現其「管到台灣」的能力。

上海浦東機場,乘客在進行檢測。(中新社)

「核酸檢測報吿」的效用在於證明持有人未感染新冠肺炎,以此而言,持有人經檢測後證明「陰性」與否,其重要性遠高於COVID-19被以何種華文名稱登載於文件之上,但北京卻將「名稱」的重要性置於「陰性」之前,豈不怪哉?況且,新冠肺炎自2021年底首次發現疑似病例至今將近一年,兩岸的交流縱使增加許多繁瑣的防疫隔離規定、減少航點,從未真正中斷交流,在疫苗已經問世,疫情在可見的未來可望減緩情形下,此時再來「計較」,又一奇怪。

必須說,正是在這個「疫情可望趨緩」的時間點才施行「禁武漢肺炎名稱」措施,才真正見到北京「管治台灣」的出手時機及精準度,試想,如果當下疫苗尚未被研發出來,兩岸經濟、旅遊、文化交流、人員互訪的「需求」處於最低水位,縱使北京持續端出前所未有的「惠台措施」,多數台灣人還是寧可相信「不必為錢拼命」,彼時若出台「禁武漢肺炎」規定,或仍能吸引《自由時報》等綠媒報道,但肯定是從「笑談」角度出發,留言板上也一定是一片訕笑。

不過,新冠肺炎疫苗問世推動世界與兩岸的「正常化」,這代表各項活動必將逐漸恢復正常。對兩岸而言,這代表佔台灣廠商必須派出更多人到大陸為「最大客戶」服務,這同時也代表2019年度將近650萬人次前往大陸(含香港、澳門)旅遊的台灣人,也將重拾到大陸旅遊的樂趣,其他還有文化及學術交流等等,此時祭出「改名」規定,就算報吿上只寫上COVID-19而抹去任何華文稱謂,也是「不得不改」。

2015年9月21日起,大陸全面啟用電子台胞證。 (新華社)

此種讓台灣涉兩岸事務的「不得不改」,才是北京藉「禁武漢肺炎」新措施想展現的深意,這也為何「檢測陰性」的重要性不如「名稱」的原因。

對於此種被北京施行新法令、新措施的「不開心」感覺,台灣人其實不陌生,只是淡忘了。例如2005年大陸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的「國內法」、例如2015年將「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台胞證)由冊式改為卡式,可能還有已在台商圈內流傳經年,最近被大陸官媒端上台面的《國家統一法》。

對了,對於還未獲得北京核實、將制定《國家統一法》的傳言,台灣陸委會已經表示「絕不接受」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