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所謂「戰狼外交」:北京的邏輯與西方的迷思
在即將過去的2020年,「戰狼外交」成為中國外交的最大標籤。
比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這樣說:與過去幾十年以温和著稱的中國外交官相比,「戰狼」代表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外交官類型。這些中國官員不發表宂長的聲明,而是在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直接回擊對於中國的批評。
中國外交風格的變化——面對西方國家指責,中國外交系統的回應更為「硬氣」,更加主動也更具攻擊性,讓西方感到了不適,特別是將中國視為對手進行打壓和制裁的美國及其盟友。那麼,該怎麼理解中國的「戰狼外交」呢?
對於外界指責中國搞「戰狼外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2月10日回應稱,中國從不欺凌霸凌他人,但中國人也是有原則的,也是有骨氣的。咄咄逼人從來不是中國的外交傳統,但是卑躬屈膝也不是中國人的氣節。為了維護中國自身的正當合法權益、為了維護中國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尊嚴、為了維護國際的公平與正義,「就做『戰狼』又何妨?」這是北京的邏輯。
——難道有人能擁有隨便誹謗、攻擊、抹黑、傷害中國的權利而中方卻不能擁有說明事實真相的權利嗎?
——難道一個公民都有依法行使正當防衛的權利,而中國作為主權國家卻不能擁有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國家榮譽尊嚴的權利嗎?
——難道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對中國進行口誅筆伐時可以如狼似虎,而中方卻只能做沉默的羔羊嗎?
在外界看來更具柔性特點的華春瑩,如此接連拋出反問。在北京看來,中國外交風格上的變化,特別是外交語言上針鋒相對,咄咄逼人,是倒逼之下的產物。「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華春瑩引用中共開國領袖毛澤東的話說。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說:之所以有「戰狼」 是因為這個世界有「狼」。
在很多中國的「小粉紅」——網絡上湧現出的傾向民族主義的中國大陸青年看來,西方的邏輯在於:「只准我罵你,只准我抹黑你,你不準回嘴,只要你回嘴,你就是戰狼。」這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在他們眼中,針鋒相對是中國外交的應有之義,戰鬥部」是他們給現在的中國外交部的褒揚式稱謂。
「從根本上講,關於『戰狼外交』的非議實際上是『中國威脅論』的又一個翻版,是一些人給中國量身定做的一個話語陷阱。」華春瑩如是說。這不是中國外交官第一次如此回應。幾天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在一次演講時也稱,」給我們貼上『戰狼外交『這個標籤」實際上是「中國威脅論」的又一翻版。樂玉成還稱,中國「從來沒有主動挑釁別人,也沒有跑到別人家門口更沒有到別人家裏去挑事。現在恰恰是別人到我們家門口耀武揚威,對我們的家務事橫加干涉,還喋喋不休地對我們進行辱罵抹黑,我們無路可退,不得不奮起自衛,堅定捍衛國家利益和尊嚴。」
「本質就是這些人做慣了教師爺,習慣了頤指氣使,不習慣有人反駁。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讓中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通過給中國扣上這頂帽子,威脅和訛詐中方,讓中方放棄說出事實真相的權利。這些人應該明白,中國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國了。」華春瑩說。「教師爺」的說法,出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9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年的大會上,他在強調中國特色主義時說道: 「中國這樣一個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改革發展,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
經歷鄧小平時代的外交政策調整,以及中國內外環境變化,越來越多的聲音提及毛澤東時代精神層面的一些特質,似乎在今天又迴歸了。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牛軍認為,毛澤東最重要的遺產是在精神遺產,讓中國人的精神得到解放,使中華民族重新樹立了自信和自尊。中國那個時代的外交具有了毛澤東的特點。而現在,中國外交似乎在向那個時代看齊。
這之中自然有領導人的個人印記在裏面。習近平的外交理論是「採取主動,甚至要敢於鬥爭」。「有些吃飽了沒事幹的外國人,對我們的事情指手畫腳。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飢餓和貧困,三不去折騰你們,還有什麼好說的。」2009年2月11日訪問墨西哥時,在與墨西哥城中國僑民見面的時候,當時還是中國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如此批評少數外國人對中國事務說三道四,令人印象深刻。今天的中國外交的強硬,也有這樣的影子。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的外交放棄了鄧小平時代所確立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路線了嗎?有觀點認為,中國外交官對西方,更一般講,對批評中國的西方,展示罕見的攻擊性,認為這些行為與鄧小平的外交方針相悖。
事實上,無論是毛澤東時代的積極進取,還是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抑或是今天的更強調「有所作為」的所謂「戰狼外交」,中國的外交官們一直服從於國家大局和發展需要。正如「前後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中國的外交政策也不能相互否定。某種意義上講,當年的韜光養晦,忍辱負重,也是一種積極有為。
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外交戰略服務於國家戰略。今天,以美國主導西方世界,面對有別於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中國的崛起無所適從,採取了遏制政策。中美已經陷入「新冷戰」,是很多觀察家的共識,一如當年美蘇之間長達半世紀的、被稱為「冷戰」的政治對抗。如果中國繼續沿用温和的方式回應指責,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和現實需要。
對內層面,會被民族主義浪潮下來自民間的口水所淹沒。曾幾何時,中國外交部不斷收到民眾,甚至一些「老同志」——經歷過戰爭洗禮和毛澤東時代進取型外交時代的中共政治人物寄來的鈣片,諷刺中國外交部只知「抗議」的軟弱,寄望其挺直腰桿。如果今天面對美國的打壓,中國外交部依然如故,委曲求全,那麼,結局大概率會是民怨沸騰,恐怕收到的鈣片會堆積如山。
對外層面,中國的妥協和退讓,並不能換來對手的讓步和尊重,反之,甚至可能讓對手認為是軟弱,並進而得寸進尺。這是中共高層的集體共識,「因為畏縮與忍讓,人家驕氣日盛」,中國外交官借用歌詞對此進行說明。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在外交上的強硬和針鋒相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毛澤東曾言:「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同樣的道理:「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這根深蒂固於中國最高領導層的意識之中。以鬥爭求團結,以鬥爭求和平,以鬥爭求發展空間……這是中國所謂「戰狼外交」實質和追求。這裏的鬥爭,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法論,不是目的,不是為了鬥爭而鬥爭。大多數時候,中國只是在進行鍼對性的回擊。
對於今天中國在外交上的強硬,讓見慣於中國温和姿態的西方,特別是西方的媒體感到不適,這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在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中國是投下棄權票最多的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一共棄權了45次,比其他四國棄權次數的總和還多12此,以至於中國在聯合國的大使被稱為「棄權大使」。
在很多人(包括中國人)的概念中,中國並不善於在國際問題上說「不」,這一觀念根深蒂固於國際社會的意識中。當一個不習慣說「不」的國家,開始不斷地說「不」,並且態度強硬而堅決時,自然會讓人感到不適,並陷入迷思。
但中國從來都不是一個不會說「不」的國家,特別是在涉及中國國家利益的時候,只不過在國際社會一直奉行低調務實的原則,讓外界忽視了中國說「不」時的堅定和強硬。1997年和1999年,中國就在兩份與台灣問題有關的決議草案中投出反對票,行使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所擁有的一票否決權,向世界彰示:在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等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這發生於鄧小平時代。毛澤東曾予以鄧小平「鋼鐵公司」的雅號,稱他是「柔中寓鋼,綿裏藏針。外面和氣一點,內部是鋼鐵公司」。這一點也體現在鄧時代的中國外交上。
即便在中美兩國國力對比極為懸殊時代,中國以戰爭的形式——爆發於1950年10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對美國說「不」。可能因為時間太過久遠,太多人選擇了遺忘。但中國人從來沒有忘記。習近平10月23日在紀念抗美援朝講話時說:「我們決不會坐視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受損,決不會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侵犯和分裂祖國的神聖領土。一旦發生這樣的嚴重情況,中國人民必將予以迎頭痛擊。」
「70年前,帝國主義侵略者將戰火燒到了新中國的家門口。中國人民深知,對待侵略者,就得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同他們對話,這就是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習近平還說。《多維新聞》曾分析稱,中國外交戰線上的「鋒芒畢露」進取姿態,深合習近平「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同他們對話」的鬥爭精神精髓,也更能符合當前中國的處境和現實需要。
「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才是中國外交戰略的根,無論是「韜光養晦」,還是「積極有為」,都只是葉。其中的關鍵在於,是否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和現實需要。而今天所謂的「戰狼外交」,只是中國面對打壓時外交上強硬的一面,並不是中國外交的全貌,也不是中國外交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