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致電拜登釋善意 台海是否迎來「和平曙光」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當地時間2020年11月25日晚間致電祝賀拜登(Joe Biden)當選美國總統,並表示「希望中美雙方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報道同時指出,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也致電賀錦麗(Kamala Harris),祝賀對方當選美國副總統。
英國廣播公司(BBC)11月26日指出,拜登被預測在美國總統大選勝出之後不久,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在內的多國領導人都在第一時間致電拜登表示祝賀。
相較之下,習近平的賀電可謂來得很晚。一種解釋是特朗普(Donald Trump)於11月23日同意和拜登進行權力交接,等於間接承認敗選,同時美國總務管理局(GSA)也在11月23日致信拜登,正式啟動權力交接程式。因此,習近平在11月25日的賀電也不算來得太遲,甚至是更為穩妥。
不過台媒《中央社》則認為北京的祝賀似乎分成了幾個階段,頗有「擠牙膏」的意味,而背後可能有二種原因,第一種是出於謹慎及禮貌的考量,類似北京面對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小布殊(George W.Bush)及戈爾(Al Gore)出現計票爭議的作法。第二種則是認為北京對美國大選的結果進行一種政治操作,利用一邊祝賀、一邊表態、層級逐漸拉高的方式。
按照時間點來看,北京「擠牙膏」的祝賀方式至少有三個時間點。首先是11月1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方「尊重美國人民的選擇」,並向拜登和賀錦麗表示祝賀,而在1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接受電台訪問稱「台灣從來就不是中國的一部份」(Taiwan has not been a part of China)。
其次是11月24日,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傅瑩在《紐約時報》發表題為「中美構建競爭─合作關係是可能的」的文章,明白呼籲中美進行「平等和坦誠的談判」。《紐約時報》認為傅瑩的文章是中國政府關於拜登當選總統的「唯一官方聲明」。最後,則是11月25日習近平和王歧山分別致賀電給拜登跟賀錦麗。
《中央社》的解讀是認為北京是單方面對美國大選結果進行政治操作,但如果將北京的表態視為北京和處於權力交替過程中的華盛頓之間的政治互動,或許能得出不同的訊號。
換句話說,當北京在11月13日針對美國大選結果「選邊站」表態時,就已經象徵北京啟動和拜登團隊的一種友好互動模式,而當傅瑩在11月24日發聲時,則意味着北京和華盛頓可能已經取得一種政治默契,而在最後由習近平於11月25日發出賀電時,便代表中美關係在特朗普任期內所製造的傷痕,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而這中間當然包括許多中美政治互動的過程,但最終北京展示的是一種中美和談的成果。
不過,也有人認為習近平的賀電僅僅是外交禮儀,北京的祝賀方式並沒有「擠牙膏」那麼複雜,此外賀電也無法做為中美局勢發展的預示。不過,從習近平發賀電的行為,至少顯示北京主動向華盛頓釋出善意,試圖尋求和緩發展的中美關係,而這也將間接影響台海局勢。
因此,從台灣的角度來看習近平的賀電則能夠有三種解讀。首先,習近平的賀電並不影響和預示中美關係的走向,因此也對兩岸關係的局勢沒有影響。其次,則是賀電代表中美關係開始走向修復的徵兆,而美台關係勢必隨之降温。最後,則是認為中美關係在經歷「先禮後兵」的甜蜜期後,兩個世界強國之間不可調解的結構性矛盾終將隨着時間而逐漸浮現,而台灣的重要性也將隨着中美對抗而逐漸增加。
眾所周知,台灣問題始終離不開中美大國博弈,而隨着拜登上台迎來的對華政策,可能在短期之內使得台海的戰爭風險迎來和緩的局面,但長遠來說仍然充滿未知數。對蔡英文來說,兩岸迎來的「和平曙光」雖然可能不利民進黨面對接下來的選舉,但對大部分台灣民眾來說,讓他們「安居樂業」才是政治人物應該努力達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