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環保署長取消訪台「畢業旅行」 台美關係是否堅若盤石?

撰文:荀文若
出版:更新:

距離美媒《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於11月20日率先披露美國環保署長惠勒(Andrew Wheeler)將於12月訪問台灣的訊息不過五日,今(11月25日)又傳出惠勒將取消原定的赴台計劃,台灣官方準備迎接三個多月來第3位公開訪台的美國高官未久,隨即又被美方澆了盆冷水,究竟台美關係是否真的像民進黨政府宣傳般地「史上最佳」,令人不禁產生疑問。

美國現任環保署署長惠勒取消了原本預定的台灣行。(Twitter@ EPAAWheeler)

據瞭解,民進黨政府早在2019年12月就邀請惠勒訪台,但隨後因新冠疫情的爆發而停頓。惠勒此行原本的目的是台美雙方期待在海洋廢棄物和區域空氣質量等議題上能夠有所進展,因此,雙方預期將在海洋垃圾、空氣質量、孩童健康等領域強化合作。

然而,也就是在惠勒台灣行被媒體報道後,各界質疑聲不斷。例如,在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即將落幕之際,惠勒出訪是否浪費公帑、甚至只是一次「畢業旅行」而難有實質成效?另一方面,惠勒在就任環保署長前,是代表美國煤炭業者的說客,其任內的環境政策也常受到質疑,這些都讓人質疑惠勒此行的真正目的。

與此同時,就在惠勒傳出將訪台後,同期間也有美國海軍將領低調訪台,雖然直到該人士離台後台美都對此事不置可否,台灣官方稱「基於台美互信」,因此既不承認也不否認,但媒體繪聲繪影地報道,仍讓台灣官方大力宣傳,行政院長蘇貞昌甚至還說「好菜一道道端出來」。

然而,若雙方確確實實在海洋垃圾、空氣質量、孩童健康等議題需要合作,那就算特朗普政府所剩時間不多,花一筆錢來台灣「做該做的事」又如何?更重要的是,除了台灣,惠勒出訪哥斯達黎加與多米尼加的行程目前看來仍照舊,或許是因為同在美洲、要花的錢比較少,但是否更代表台灣是可以輕易地被美國捨棄的一方?

蔡英文政府雖然不斷在內部宣傳此刻正值台美關係史上最佳,但從很多案例看來,台美之間似乎並未如此堅實。(陳卓邦/多維新聞)

再者,具許多媒體曝光的訊息,此番惠勒的出訪行程,沒有預先完善的規劃,不過是急就章式將行程湊合安排;再加上美國總務署已安排拜登陣營與特朗普政府進行交接工作,值此美國內部權力遞嬗之際,環保署長卻還想要來場「畢旅」,無怪乎遭受輿論頗多質疑。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曾說過,若惠勒訪台,台灣民眾會相當期待,他並稱惠勒此行「象徵台美關係緊密」。不過,惠勒之所以原訂訪台,是吳釗燮一年前就力邀的,如今,選在特朗普落敗後才打算成行,說明民進黨政府當時沒有考慮到美國選後可能的變局,惠勒的來與不來,最後都是被這個變局所左右的。台灣所宣稱的台美關係友好,好像僅繫於一人一黨,並不如官方說的堅若盤石,外交部與總統府只能被動地說「感到婉惜」、「尊重其行程安排」。

日前,國務卿蓬佩奧(Michael Pompeo)聲稱「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民進黨政府卻未大動作的呼應,如同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首席顧問趙春山所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民進黨政府心中或許正在心驚膽跳,不知道特朗普下台前,還會在台海或南海製造什麼驚奇。

此次,惠勒台灣行的「反悔」、以及台美關係最佳期卻無法公開證實究竟是哪位美國高官偷偷摸摸地赴台訪問,這些案例都證明了台灣仍不過是「唯美是從」、只能處於被動地位。如果民進黨政府還是隻會一味痴痴盼着美國的關愛眼神,到頭來,很有可能只會落得一場空、什麼都沒有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