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台灣為何成美國高官「畢業旅行」景點?
美媒《紐約時報》報道,美國環境保署長惠勒(Andrew Wheeler)即將在12月訪問台灣、討論「海洋保護」,預計10人的訪問團將花費25萬美元專機費用與4.5萬美元行程費用,遠遠超過2014年美國環保署長麥卡馨(Gina McCarthy)訪台總花費的6.8萬美元。
由於目前看來,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任期僅剩兩個月,因此《紐約時報》對於這次出訪有浪費公帑的疑慮多所批評。至於台灣方面,行政院長蘇貞昌稱,樂見台美就環保議題合作討論,「相信兩國關係會更好」;而台灣環保署態度更是曖昧,僅稱「一周前已收到美方通知」,但對於此次雙方是否會簽訂協議,態度則低調不願多談。
特朗普官員的「畢業旅行潮」
事實上,在11月3日美國大選後,特朗普政府的高官相繼有不少外訪行動。11月13日起,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接連走訪法國、土耳其、喬治亞、以色列、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沙特阿拉伯等七國;蓬佩奧在出訪前夕受訪時,更指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震撼兩岸。
到了11月18日,白宮再宣布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正在前往越南和菲律賓訪問的途中,稱「這些國家與美國均對中國日益獨斷的行為及在亞洲擴張海權聲索深感憂慮」。
此時,美國環保署長即將訪問台灣,可說是美國高官「畢業旅行潮」的一環,或許也可以預期,直到特朗普完全卸任前,類似的出訪都仍會持續。
美國衛生部長阿扎爾、國務次卿克拉奇今年先後訪台(點圖放大):
選後驚奇?
美國大選結果拖延許久,原先部分媒體預期的「十月驚奇」選前並未實現,但選後似乎在外交場域上演了另一種驚奇,特朗普用卸任前的最後空檔,持續影響全球政壇。
但這究竟是一種預先規劃的全球戰略,還是雜亂無章、宛如「盲旅」的即興演出?其實從紐約時報這次的報道,即可看出其本質。根據紐時引述知情人士說法,惠勒訪台並不是如慣例般先前及早開始規劃、而只是臨時拼湊出來的。
《紐時》更揭露,環保署助理被吿知,如果原定的拉美四國(巴拿馬、哥斯達黎加、厄瓜多、多米尼加)不行,那再找其他國家也可以,顯示這根本是可有可無的旅程,重點只是要「出巡一番」。
台灣更該接受特朗普政府即將落幕的事實
美國選後對台灣多有動作,包含前述蓬佩奧的言論、以及選後宣布軍售台灣MQ-9B無人機、即將於11月20日舉辦的「首屆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和惠勒訪台。
這一系列看似挺台的舉措,其實除了無人機軍售外,其他都很虛幻。以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來說,距離實質的台美BTA乃至於自貿協議談判還有非常顯著的落差,此次對話預計將討論的七大議題(供應鏈安全、科學與技術、5G乾淨通絡、全球衛生醫療合作、投資審查、基礎建設及能源),基本上無法改變台灣在區域經貿整合被邊緣化的結構,更何況竟然有台灣學者對「供應鏈重組」抱持期待,認為特朗普政府會在該經濟對話當中,加大「美商來台投資」;而此次美國環保署長來台,台灣環保署副署長蔡鴻德對於是否會簽定協議的詢問,亦不願多談,僅僅表示「都還在規劃中」。
延伸閱讀:美國大選爭議|黨內態度大轉變 特朗普尋找「撤退」空間
但對於特朗普政府在看守時期「友台」,民進黨政府卻情不自禁露出喜悦,一方面高調表示「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是「政府對政府」,顯然感到自己與美國平起平坐、大有抬升國際地位之勢;另一方面,卻是台行政院政務委員、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在接受台灣官媒中央社專訪時,表示美方已「提醒」台灣,不得將萊克多巴胺豬肉產品進行標示、「造成技術性貿易障礙」,鄧振中甚至對於「台灣把被指責不遵守國際規範的罪名拿掉,獲得美國國內各單位的支持」,感到非常自喜,稱「這就是台灣一步步經營出來的成果」。
當全球多國都紛紛接受特朗普政府行將落幕的事實時,台灣似乎卻還對特朗普依依不捨、念念不忘。須知道,「畢業旅行」的本質即在於「不會是天天有」、更難藉此推動後續的美台常態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