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意料不到的「反作用」
美國大選即將塵埃落定,特朗普(Donald Trump)沒有延續4年前的奇跡。這一大選結果也讓特朗普成為20世紀90年代老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連任失利以來,第一位無法連任的美國總統。對特朗普中國人有著複雜的情感,輿論場上不少聲音希望特朗普能夠勝選,理由是他的“瘋狂”雖然給中國帶來了不少麻煩,但對於中國的崛起和民族復興有著莫大的助益。那麼,過去4年來特朗普給中國帶來了什麼,改變了什麼呢?
特朗普的出現證明,至少有兩點中國最高領導層的謀劃是正確的。
「製造強國」
2015年李克強內閣披露中國製造強國「三步走」戰略,並首次提出製造強國十年計劃,即「中國製造2025」計劃。在此之前,中國製造業規模在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2019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接近30%,相當於美日德三國之和。但事實上,中國製造業結構不合理,「兩頭在外」情況較多,工業大國並非「工業強國」。
爾後,特朗普即對此發動了對華貿易戰,試圖從根本上摧毀北京搶佔世界科技優勢的企圖,逆轉中美在全球製造業中的地位。
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7年內禁止美國企業向中國的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公司銷售零件。這一事件被普遍認為是中美貿易戰的標誌性事件。
就在美國封殺中興後的第三天晚上(4月18日),位於北京中關村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大樓內連夜召開了一次形勢通報會。當時,中國國產CPU晶片「龍芯」首席科學家胡偉武、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等中國專家、官員等一同出席,回應中國晶片遭鎖喉後應該怎麼辦,要不要恐慌等。
胡偉武當時面對一份「慘淡」的表格承認中國國產晶片的落後,「晶片製造工藝一般講與世界水平還差兩代」,但仍然表示,「經歷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國產晶片並不是一無足取的」。
這份表格顯示,在中國的計算機系統、通用電子系統、通信設備、內存設備、顯示及視頻系統五大系統中,涉及到的服務器、個人電腦、工業應用、可編程邏輯設備、數字信號處理設備、移動通信終端、核心網絡設備、半導體存儲器、高清電視、智能電視等產品領域,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核心集成電路晶片國產率為「0」,即便是國產率最高的移動通信終端處理器晶片,這一數字也只不過是22%。
中興事件隨後因為中興的妥協而暫吿結束。儘管它刺激了中國朝野的反思,但很顯然中國社會上下對中國綜合國力的認識仍然並未統一,對「中國製造」抱着或「妄自菲薄」或「狂妄自大」的態度,其中將中興事件當作是微不足道個案者大有人在——人們依然沒有嗅到大戰即將來臨的味道。
當年的3月份,《厲害了我的國》上映大受追捧。在發生中興事件後,《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潑涼水」道,「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這本來是常識,不是問題。可是,國內偏偏有一些人,一會兒說『新四大發明』,一會兒說『全面趕超』、『主體超越』,『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都分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還算得有整有零,說得有鼻子有眼兒。明明是在別人的地基上蓋了房子,非說自己有完全、永久產權。如果只是鼓舞士氣也就罷了,可麻煩的是,發出這些論調的人忽悠了領導,忽悠了公眾,甚至忽悠了自己,這就成了問題。」
但劉亞東的「吶喊」也並未喚醒太多人,中國要不要擔心仍然是一個爭論的焦點,甚至到華為危機初期,輿論普遍對中國的被動處境將信將疑,出招「稀土戰」「關税戰」「B計劃」反制的建議層出不窮。
2018年12月1日,全球5G技術領跑者、中國通信巨頭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隨後特朗普政府對華為5G技術阻擊公開化,直到今天華為依然因為美國「斷供」而經營困難,被迫降低高端智能手機的出貨量……
與此同時,海康威視、大疆無人機、中芯國際等其他中國高科技公司也被特朗普納入定點打擊範圍,一度身陷險境。
有人說,中國高科技企業遭特朗普蓋因高調的「中國製造2025」,但是這種認識似乎過去膚淺。事實上,鑑於中國科技企業的快速成長,比如說在5G技術上的影響力,已經深刻威脅到美國的地位,即便「中國製造2025」計劃不存在,中美的利益衝突都不會消失。
中興事件後,中國放低了「製造強國」的調門,甚至「中國製造2025」計劃也消失在官方文本中,但是中美關係並未因此而緩和——當然,大約特朗普政府也不會當真認為中國會放棄在高技術領域的雄心,中國不會永遠甘於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水平做附庸。
所以,在剛剛結束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上,中共仍然通過了一份將科技創新列為首位的「十五年」遠景目標計劃,並藴含着要實現「製造強國」的夢想。
所以說,特朗普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封殺」顯然讓中國朝野更清醒地意識到了自己在全球產業鏈的真實位置,看到了本身的脆弱性,以及與歐美國家的差距。所幸的是,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這體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足以消解外國技術封鎖和關税打壓。
「擴大內需」戰略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中國的對外貿易受到重挫。在此背景下,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將順勢將「擴大內需」視為救命之途,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事實上,北京沒有將其視為「權宜之計」,為什麼呢?
其實,新發展格局是更早前經濟結構調整等觀念的進階版,國內消費早已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引擎,而不是對外貿易。據中國官方統計,2019年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7.8%,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而後疫情時期,內需也是拉動經濟復甦的主力。
這也正是特朗普對華關税大戰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
特朗普政府與中國利用關税工具等打打停停,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拉鋸戰,直到今天特朗普折戟美國大選,中美貿易談判第一階段協議的落實仍然在糾結中。
誠然,中國經濟對美國經濟擁有相當的依賴性,而特朗普數輪關税「大棒」導致中國對美出口數據鋭減(2018年中國對美出口總額為4,784億美元,2019年則為4,187億美元,鋭減將近12.5%),中國企業尤其是東南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受打擊。
不過,一方面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了超過6%的經濟增速,另一方面則主動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從某種意義上貿易戰更堅定了北京的決心。
總之,於中國而言,這場「貿易戰」一下子使得已經陶醉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種美夢中的中國朝野更加清醒起來。特朗普以及美國政府原本期望通過貿易戰扭轉美國的頹勢,遏制中國的崛起,但結果並未如其預期。中國不僅頂住了貿易戰的打壓,而且讓其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推動器,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供應鏈「自立」已經成為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