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縮水」的海峽論壇釋放什麼信號?

撰文:江流
出版:更新:

9月20日在廈門舉行的第十二屆海峽論壇不僅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晚一些,在參會規模上更是創了歷史新低。據主辦方給出的數據,相較2019年超萬人的規模,此次論壇僅餘近2,000名台灣民眾以在線與線下方式參與,可謂不可同日語。而全國政協主席則首次未出席該次會議,僅是以影片錄製的形式「現身」。這一切都令外界認為,舉辦了十餘年的海峽論壇開始出現降級的信號。

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打破慣例未出席第十二屆海峽論壇而是以視頻致辭,在兩岸關係緊張的背景下被視為論壇降低層級。 (新華社)

本屆海峽論壇的「冷清」,表面來看確實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及日前央視節目所引發的「求和」風波影響。但歸根結底,這是兩岸政治小氣候的寫照。事實上,曾經喧鬧一時的海峽論壇一朝堂空並不是或者不全然是偶然原因所致,而是由它的客觀環境限制所決定。

海峽論壇是2009年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創辦的民間交流平台。說是民間交流,但每年都會有中國全國政協主席、中國國台辦等官方人員出席、台灣國民黨、新黨等亦會派代表率團參會,大陸會藉機宣布各種惠台措施。這其中有2009年首屆海峽論壇公布的兩岸直航和「大三通」,2011年大陸赴台個人游、團體游以及大陸首次引進台灣大米等。

在馬英九當政的那幾年,中共以經濟讓利緩和兩岸局勢,試圖以經貿粘性增進兩岸交流,雖然這些大陸惠台措施也被台灣「本土派」貼上「統戰」標籤,但台灣也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於是海峽論壇曾喧鬧一時。即便是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海峽論壇依舊照開不誤,且大陸對台優惠只增不減。但這只是表象。

9月20日,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劉結一(右三)在廈門會見出席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兩岸嘉賓代表。(中新社)

揭開海峽論壇後繼無力的是與央視主持人以矮化王金平訪陸為「求和」一事差不多同一時間出現的。當國民黨與王金平分別宣布不以政黨形式、個人形式參加2020年的海峽論壇後,台灣團體「被主辦」一事在島內引起熱議。

彼時,外界注意到海峽論壇官網上標明台灣參與的主辦單位有台灣農會、台灣漁會、台灣農田水利會等,但根據這些台灣民間組織的說法,他們與海峽論壇的交集要麼是在兩岸往來頻繁時期有個別鄉鎮曾受邀前往,要麼是曾受邀派代表參會,但並無參與主辦。而台灣農田水利會聯合會更直言迄今已3年沒有參加過。

這便是兩岸交流的中基層生態。當兩岸政治氣氛熱絡,這些民間交流看似熱火朝天。大陸對台機構拿着所謂的優惠政策營造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而那些台商台生們,前來站台說一句「兩岸一家親」便能拿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又何樂而不為。豈不知,這種以利侍人能有多大的粘性,又能帶來多少的民族認同。恐怕不知有多少人表面在享受着大陸紅利,轉過頭就露出嗤笑來。

當然,一旦兩岸關係遇冷,真正的底牌恐怕也就暴露出來。

其實在「求和」風波前,這屆的海峽論壇就已顯露出尷尬。早在海峽論壇召開之前,台灣陸委會就祭出「三禁一警吿」,限制台灣中央機關人員、地方政府、民間團體參會,甚至不準參與視訊,並以「國安五法」向民眾施加壓力。即使國民黨聚頭會後選定王金平率團,也不過百餘人。與往屆動輒5,000至10,000人的規模相比相差甚遠。

進一步說,王金平以及國民黨拒絕參加今年的海峽論壇真的因為大陸文宣系統中一個主持人的所謂「求和」之說嗎?這恐怕也只是一個淺層因素,並不足以冷凍國民黨與大陸的交往之心。令今次海峽論壇冷清下來的是兩岸關係的變天。

就在廈門舉辦海峽論壇的同時,中國解放軍軍機連續三天現身台灣空域,9月20日,台灣媒體披露此前一天大陸軍機一度「以6敵2」,6架殲-16戰機「包夾」了兩架IDF經國號戰鬥機。其實這已經是7月以來中國解放軍在台海動作上的常態。

當然,事出有因。從8月初美國衛生部長阿扎爾(Alex Azar)防台到9月中美國國務院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再踏進台灣,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台灣與美國的眉來眼去不令大陸有所舉動是不可能的。而事實上,蔡英文連任總統後已經徹底拋棄2016年時的「面紗」,迅速行動推動法理台獨,試圖步步為營將其變為兩岸現狀。

當下的兩岸情狀只是兩岸關係中的又一個低谷還是持續下滑過程中的高位或許都有可能,畢竟蔡英文的第二任期剛剛開始,而中美矛盾客觀上又很難迅速解決。於是本來就扮演着錦上添花的海峽論壇能不能做到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