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台灣護照改版「小動作」與兩岸關係的「死局」

撰文:孫瀾
出版:更新:

在台海局勢持續緊張的大背景下,台灣護照的改版並未掀起太大的風浪,北京方面以「搞小動作」定性台灣當局的舉動。確實,相對於台海局勢可能擦槍走火的態勢,台灣護照改版無疑是一個小浪花,但正是這樣不間斷的「小動作」積沙成塔,讓台灣社會在「去中國化」的路上越走越遠。

台灣行政院公布新版護照封面,將中華民國的英文名稱「REPUBLIC OF CHINA」的字體縮小,改為環繞國徽,並放大台灣英文名稱「TAIWAN」字樣。蔡英文政府的台獨意圖,兩岸都能夠看得很清楚。很多人認為台灣的這些「小動作」不足為患,但台灣正是通過各種「小動作」逐漸「去中國化」。

2020年9月2日台灣外交部公布台灣護照第18次改版(右),與前一版對照,TAIWAN 明顯變,Republic of China變成青天白日「國徽」的環綴。(多維新聞)

護照改版「小動作」的背後,所反映的是台灣十分廣泛的民意。台灣「中間偏左」的政黨時代力量所作的民調顯示,有74.3%台灣民眾支持把台灣現行的護照,封面英文名稱部分由「REPUBLIC OF CHINA」改成「TAIWAN」。甚至政黨傾向為國民黨的受訪者中,也有多達52%支持將護照英文名稱改成「TAIWAN」。

可以說,台灣社會已經完成了事實上的「去中國化」的進程,這一點不因為大陸變得更為強大而改變,也沒有迹象顯示北京武力統一的壓力會扭轉局面。這是台海兩岸,特別是大陸這一側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台灣的民意調查顯示,從1991年到2018年,27年間,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的台灣人,從13%,增加到75%;認為自己也是中國人的台灣人,從73%,下降到10.4%。認為自己就是中國人的台灣人,大體保持在10%。也就是說,台灣現在有統一傾向的人,可能只有10%左右。

時代力量公布台灣政情民調,對於是否同意把台灣現行中華民國護照的英文改成「TAIWAN」的議題,獲得74.3%民眾支持。(時代力量供圖)

這一數據的變化,伴隨着台灣「去中國化」的進程。自20世紀90年代始,尤其是民進黨執政以後,台灣「去中國化」進程加速。以修改歷史教科書為主要手段——逐步實現將中國史和台灣史分開,將「大陸」改稱「中國」,不用「我國」稱「中國」,採用「兩國」取代「海峽兩岸」,甚至「秦始皇並滅六國,統一天下」中的「統一天下」也被刪除……

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台灣島內高一新生所拿到的《台灣史》,公開宣稱「台灣地位未定論」、「一邊一國」和「兩國論」;各大學通識課程中的國史部分全部刪除,至於兩岸關係論述,課本里充斥着「台灣獨立論」,強調「維持現狀」的必要性。

「從課綱到教科書,民進黨正用盡一切手段『去中國化』,切割台灣與中華文化的連結,以『台獨』史觀裂解科學史觀,藉由『法理台獨』『文化台獨』,遂行『台獨』的政治目的。」針對蔡英文政府按照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如此評價。

台灣「108年(2019)課綱」歷史教科書。(網絡圖片)

台灣經歷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政府的「去中國化」的教育、文化、政治操作後,雖然北京方面批評為「逆流」,是蚍蜉撼樹,但可以說台灣已經完成了「去中國化」的進程。20世紀90年代後出生台灣年輕人(甚至往前「80」後),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之下形成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歷史觀。從這個角度來看,上述民調結果也就不足為怪。

爭取以和平方式解放台灣的主張,是北京在歷史時期針對台灣局勢,作出的變通性的統一方針。1954年至1955年發生第一次台海危機時,各種因素——中共政權初建實力不濟、美國的強力干預、台灣國民黨的一國主張等交織之下,北京拋出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橄欖枝。

但經過70年漫長歲月,台灣民意背向而馳,兩岸和平統一遙遙無期。更為現實的問題是,北京即便想跟台灣協商和平統一,連個談判對象都沒有。2019年年初,在《吿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之際,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發表對台講話。習近平在講話中說:「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是影響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的總根子,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在這次講話中,習近平第二點便切入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

2015年11月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的「習馬會」。(資料圖片)

然而,台灣民進黨蔡英文2016年上台以來,打破了「九二共識」的默契,兩岸關係進入冰河期,在政治上已經沒有了互動的空間。「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堅持一個中國(one-China principle)。1992年10月底至12月初,兩岸形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共識,後被稱為「九二共識」。

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舉行「習(近平)馬(英九)會」——兩岸領導人相隔66年首次會面,成為兩岸政治交往的高峰和絕唱。5年後的今天,這場當時被認為是「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的會晤,已經被鮮少被人提起。

以上種種,都是兩岸關係的現實處境。當然,好的一面是,台灣並沒有施以更為激進的舉動,比如宣布獨立,來試探北京統一台灣的決心和能力。可是,當台灣從這些「小動作」中一次次嚐到甜頭,比如稍早前美國衛生部長的訪台舉動,那麼,不排除未來有一天台灣的舉動,會突破北京對台動武的底線的可能。

退一步講,即便台灣不願冒險、選擇維持現狀「不宣布獨立」——這在台灣有巨大的民意基礎,兩岸的統一之路遙遙無期,這恐怕並非不斷崛起中的中國大陸能夠接受的,因為國家統一已經是民族復興根深蒂固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從這個角度講,今天的兩岸關係似乎已經陷入「死局」,未來如何走出或者終結這個「死局」——不是以戰爭的方式,考驗兩岸的執政者的政治智慧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