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對美國豬牛開大門 台灣飲鴆止渴的想象
台灣總統蔡英文8月28日親自站上火線,對外宣布台灣將鬆綁美國牛肉、豬肉的進口政策。原本台灣僅限30個月齡以下的牛肉可進口,未來將擴及至30個月齡以上;至於豬肉方面,原本僅限未使用瘦肉精的美豬可進口,但此後台灣將訂定豬肉的瘦肉精殘留標準,並令美國豬肉可依殘留標準輸台。
事實上,美國豬肉、牛肉問題,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台灣希望與美國進一步談論經貿時,擋在台灣面前的第一座大山。《華爾街日報》八月上旬曾揭露,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以台灣存在貿易保護主議為由,否決了美台洽簽FTA的提案。明眼人都曉得,萊特希澤所指的便是美國豬牛輸台的問題。牛肉的影響倒是還好,畢竟台灣畜牧業畜養肉牛的並不多,主要以乳牛等酪農為主,同時也有部分篤信道教的台灣民眾,因信仰關係對飲食牛肉敬而遠之,開放美國牛肉,尚不至於對台灣畜牧業、消費者帶來重大沖擊。
可是豬肉就另當別論了,畢竟肉豬可是台灣畜牧的大宗,台灣豬肉的自給率上看九成,也因為這樣,倘若價格更低的美國豬肉可進口台灣,對於台灣豬農可能造成的衝擊自然不在話下,使得含瘦肉精美豬是否開放,無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執政,都是台灣嚴峻的政治問題。過去每當台灣政府有意開放瘦肉精美豬,豬農上街潑屎的激烈抗爭動作,是台灣農政單位揮之不去的夢魘。
蔡英文這次親自召開記者會對外宣布台灣將進一步開放美國牛肉、豬肉進口,其實也很明白吿訴台灣人,她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那便是為了強化與美國之間經濟連結,而不得不跨出這一步。蔡政府必須在美台經貿上尋求突破,理由或許不難理解,因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能否存續都還是未知數,加上台灣再參加其他區域經濟組織均不得其門而入,蔡政府八年任期若在區域經濟整合的表現上若交出白卷,只怕淪為台灣人永遠的笑柄。持平而論,美國是台灣第二大貿易伙伴,若台灣能與美國洽簽相關貿易協議,對台灣產業想必有正面效應。
不過,國際貿易應該秉持對等原則,當一方希望在特定項目取得進展時,也必須在某些項目有所退讓,雙方通過減分項目換取加分項目,達到互惠的效果。說實話,美國豬牛爭議在台灣已是老生常談,若能做好管理,使肉品在貨架上清楚標示來源,同時令食安獲得把關,為了拓展台灣對外經貿,放寬美豬美牛並非台灣完全無法接受的退讓條件。
但是,在美方在對台貿易關係方面,未有更明確的承諾下,蔡英文就以一道行政命令,讓台灣對美國豬、牛開大門,台灣人不禁納悶,究竟台灣這番退讓,可從美國身上換得對台灣產業哪些優惠?假如最後台灣開了門,卻得不到美國開扇窗,蔡英文政府恐怕將戳破美台關係的幻想,更坐實所謂的「口惠卻實不至」。
更進一步來看,倘若美國連經貿議題方面,對台灣都抱持着敷衍的態度,那台灣又怎麼能天真相信,美國在台灣的安全問題上會願意伸手援助?此次蔡英文對於美豬美牛的開放,猶如對美台關係的「試金石」。儘管過程還在推進,但從美國過往種種表現看來,最後結果為何,相信並不難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