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北京緣何「集火」蓬佩奧 背後三重深意
觀察中美近一段時間以來的外交交鋒,特別是北京對特朗普政府意圖開啟新一場新冷戰的反擊,北京十分明確地將矛頭指向了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8月25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罕見以三個整版內容,全文31,000多字,逐一駁斥蓬佩奧涉華演講中的26個針對北京的表述,內容涵蓋中美交鋒的各個層面。這是北京「集火」蓬佩奧的最新動作。
在此之前,中國官方電視台央視最具權威性的《新聞聯播》,指責蓬佩奧散播「政治病毒」,並把自己變成「人類公敵」。
從最近中國官方對於中美關係的最新表態可以發現,作為特朗普政府忠實的反華派代表和美國最高層級外交官的蓬佩奧,成為北京外交和輿論層面「集火」目標,他所獲得的VIP級別的「禮遇」,已經超越美國總統特朗普,以及其他諸如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等華盛頓鷹派人物。
觀察人士指出,北京將矛頭對準更加站在前台的蓬佩奧,有其特別的政治和外交考量,背後所體現的是北京對美博弈「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首先,這是中國對美外交反擊的一部分——「槍打出頭鳥」。
蓬佩奧近來接連發表針對中共和中國政府的激進言論。其中以7月23日在加利福尼亞州尼克松圖書館(Richard Nixon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發表題為《共產主義中國和自由世界的未來》(Communist China and the Free World's Future)的對華政策演講最具代表性,被外界視作是開啟新一場冷戰的「新鐵幕演說」。
蓬佩奧還於8月11至15日先後到訪捷克、斯洛文尼亞、奧地利以及波蘭等4個歐洲國家,不斷發表針對中共和中國的演講,意圖加強美國與歐洲國家的關係,「遊說更多國家加入全球反共陣營」。在捷克共和國參議院發表演講時,蓬佩奧表示,現在不是冷戰2.0,中國對西方構成的威脅在某些方面比冷戰期間的蘇聯更「嚴重」。
對此,北京自然要作出反擊。8月5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接受中國官媒新華社的專訪,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的「新鐵幕演說」,企圖將中美拉入「新冷戰」等話題發表正式回應,對蓬佩奧的口誅筆伐,就已經完全將矛頭對準了蓬佩奧。「槍打出頭鳥」,集中火力攻擊蓬佩奧是北京的必然選擇。
其次,這是北京特朗普政府「離間計」的針對性的反擊策略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一段時間以來,華盛頓在對華問題上越來越明顯地進行政治切割,將中共與中國人民區別開來。以蓬佩奧為代表,美國一些政界人士集中火力攻擊中共,強調「美中衝突只是美國與中共的衝突」。中國的官方以及輿論場認為,這是特朗普政府離間中共和中國人民的陰謀。
最近中國重量級外交官——包括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中國國務委員、外交部長王毅,中國外交部分管美大(美國和加拿大)和拉美地區事務的副部長鄭澤光等,對於中美關係的最新表態,都明確將敵視中國的蓬佩奧等美國「一小撮政客」,與美國人民進行切割。多維新聞此前就曾指出,這是他們反擊特朗普政府「離間計」的針對性策略。
分析人士指出,北京將「美國一小撮政客」與美國人民進行切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有明確的針對性。「既然美國政客可以離間中共和中國人民的關係,為什麼北京就不能將他們與美國人民切割」,這位分析人士說。這大概率會是北京未來一段時間反擊美國進攻的主調,至少在美國大選之前。
第三,體現了北京對美博弈的「戰略基調」——「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從容有度,不動如山。
就在《人民日報》發長文「集火」的當天,中美官方發布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通話的通稿。
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道,雙方就加強兩國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落實等問題進行了具有建設性的對話。雙方同意創造條件和氛圍,繼續推動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落實。美國《華爾街日報》稱,此次通話有力緩解了市場有關該協議被擱置、雙方緊張關係進一步升級的擔憂。
一邊「針鋒相對」,一邊「隔洋話事」,這就是中美關係當下寫照,也反映出中國處理對美關係的核心思路和戰略基調——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對待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對策,從容有度,不動如山。
種種迹象顯示,中國依然是在按照自己的節奏和佈局,處理對美關係,並沒有因為美國的「衝動和焦躁」,放棄對中美大局及主線的把控。這個大局就是:繼續保持雙邊的穩定,主線就是堅持對話渠道的暢通,即便是僅存的有效對話渠道。中國方面不止一次對美傳遞出「隨時可以與美方重啟各層級、各領域的對話」,「任何問題都可以拿到桌面上來談」的善意。
在美國大選前的未來幾個月,北京整體做法大概率會是設法管理與美國的緊張關係,並只會在必要時進行有限度的反擊,一如王毅所說:「以冷靜理智面對美國的衝動和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