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中共宣傳機器轟響 一場低調的「抗美」社會動員

撰文:王雅
出版:更新:

貿易戰、疫情、香港、南海、台灣……面對美國在各項議題下的強勢施壓,中共領導下的國家體制,如同一部龐大機器,再度開始加速運轉。

點開圖集,詳解中美在各項議題上的較量:

因為疫情與保守主義的雙重因素,西方人對於中國社會的觀察角度,重新站到了「門外」。但是在中國的大門內,一場全國範圍內的社會動員,正在低調展開。

正在發動的宣傳機器

儘管很多中國人對中共的宣傳機器感到失望,認為這個被毛澤東一手建立起的部門,在後來長期的執政過程中喪失了活力和功能。但是對於中國的官僚們而言,當國家面臨挑戰時,宣傳系統仍然是最先啟動的官僚系統。

有消息人士透露,近日直接隸屬中共宣傳部的機構——中國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在一場內部會議上,「部署了要拍攝抗美援朝題材電視劇」的工作。

這種宣傳安排落地的迅速超過了很多人想象,已經有消息透露,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將於八月份在中國開機。中央電視台也將以長津湖、上甘嶺、鐵原阻擊戰等多個著名戰役為背景,申請拍攝6集大型紀錄片,以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消息人士稱,該申請已獲中共中央軍委批示,已在籌備拍攝。

近幾年,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劇在中國銀幕並不多見。大家熟知的一般就是2016年播出的《三八線》,同年播出的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彭德懷元帥》中也略有涉及,除此之外,相關題材主要出現在一些中國老電影中,如《冰雪長津湖》、《鐵道衛士》、《上甘嶺》。

今年是朝鮮戰爭爆發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抗美援朝70周年。這種宣傳似乎在情理之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7月22日公開向社會徵集「抗美援朝文物實物照片影片」,此前,中國政府宣布將在今年10月頒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此外,位於遼寧丹東的抗美援朝紀念館也已於2019年開始閉館籌備,消息人士稱,其將會同軍博的抗美援朝館同時開放。

7月26日(周日)晚,中央電視台軍事頻道播出了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經典電影《上甘嶺》。在中美「新冷戰」的大背景下,這部經典影片的復播被指意味深長。(資料圖片)

在7月末,北京市海淀區防空辦公室近日發佈一段影片,透過張貼宣導海報,教育民眾如何應對空襲,該影片一度在中國網絡上熱傳,引發了部分人的恐慌。儘管後續有澄清,人民防空部門的宣傳活動每年都在中國全國各地舉辦,所以這次北京人防的宣傳也屬正常操作,不代表「戰爭即將來臨」。

宣傳、博物館重開,頒發紀念章……中國政府的種種做法,看似是例行的紀念活動,但是在今天中美關係螺旋式下滑的大背景下,這種宣傳與紀念,與此前中國政府為避免中美關係惡化而低調處理抗美援朝紀念活動的做法頗為不同。

相較而言,此時更像一場社會動員,動員中國社會上下「同仇敵愾」,共度時艱。

從宣傳看中美關係陰晴

宣傳是為政治服務的,這是中共宣傳的核心思想,這同樣也展現在外交領域。

上世紀50年代後到中國改革開放期間,因應「一邊倒」外交戰略,中共在內部宣傳和文藝作品創作中,「對抗美國」成為主旋律,產生了一批《英雄兒女》、《上甘嶺》、《奇襲》一類的影視作品。

在中美關係進入20世紀80年代的蜜月期後,一直到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美國鬼子」的形象就少見於中國人的熒幕。2000年中國曾經拍攝了一部名為《抗美援朝》的電視劇,原定於2001年在中央電視台首播,但該劇一拖再拖。據前中央電視台台長楊偉光透露,電視劇被禁因中國外交部顧忌美國,後因911事件未播。此後,朝鮮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在中國內地成為禁忌。

這個事情一度被一部分中國左派作為外交部軟弱的「證據」。

就在一年多前,2019年5月16日至18日,央視電影頻道三天內臨時改播《英雄兒女》、《上甘嶺》、《奇襲》三部以抗美援朝戰爭為主題的經典電影。當時的16日晚間,央視電影頻道在社交媒體官方微博發佈「特別提示」,稱因當晚播出經典戰爭片《英雄兒女》,原定直播的亞洲影視周紅毯典禮延遲播出。其後又再發公吿稱,17日晚播出《上甘嶺》。18日,電影頻道又在微博上發文,「我們在用電影這樣一種文藝作品呼應當下的時代」。緊接着19日上午,央視電影頻道又發出預吿稱晚間將播出抗美援朝紀錄片《冰血長津湖》。

可以說,當美國人用選票和民調表達他們對中國的態度時,中國人選擇用自己的遙控器和電影票展示自己對美國的不滿。這一切,沒有脱離「宣傳為政治服務」、「用文藝作品呼應當下的時代」的主軸。

電影《英雄兒女》的經典台詞: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網絡圖片)

一場社會動員

宣傳機器釋放各種微弱的信號似乎都指向一個可能性,中國政府正在發動一場社會動員,動員民眾在面對美國以及外部壓力時的凝聚力。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曾在一次警示中共黨內的內部講話中說道,蘇聯解體時「竟無一人是男兒」。中國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也在說,美國對華較量的重點正在轉向輿論戰,並形成壓倒輿論潮。

儘管中國在外宣上尚是「跛腳鴨」的情況,但是在對內宣傳上,仍然有着從毛澤東時代遺留下來的「錦囊」。中共的決策者們無比清楚,堡壘是從內部攻破的,通過宣傳凝聚整個社會的共識,構建一套理解「百年大變局」的敘事,並形成共同的價值觀,是中國能夠在美國打壓下可以堅持下去的基本力量。

今天中國人感到,他們所面臨的外部壓力,越來越像60年前。十年前很多人所幻想的「中美國」(Chimerica)正在煙消雲散。隨着美國大選的臨近,美國人的「仇華」情緒也日漸高漲,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3月3日至29日對1,000名美國民眾的調查顯示,66%的人對中國持負面態度,這是自該中心2005年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調查以來最為消極的評價。

而在中國,因為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科技戰、外交戰、輿論戰,兩國關係的急劇惡化對民意產生了負面的塑造作用,中國人對美國的憤恨、敵視情緒也在迅速擴大。

以具有中國官方背景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為代表的一些中國民族主義者,也在渲染中美關係急轉直下,未來戰爭威脅增大的氛圍。不斷提醒中國政府要丟掉幻想,準備戰爭。他們的言論也在中國國內擁有一大批支持者。

無法清楚,這些「呼喚戰爭」的聲音有多少傳遞到了中南海決策層。而這種快速滑向民族主義的情緒,會不會因為「抗美」宣傳的增多而更加增強,遮蓋本就不多的理性聲音,也愈加令人擔憂。

但是可以確定一點,坐在中南海高聳圍牆背後的中國領導者的抽屜中,曾經,以及現在,一定有很多應對戰爭風險爆發的預案。而今天的形勢,越來越接近其中的某種可能性。在1979年中越戰爭後,如今是中國這艘巨船四十年中首度無比接近戰爭。宣傳機器的發動,也因應了這種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