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倡「國內大循環」料打長期戰 經濟「兩頭在外」時代告終?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衝擊,雖然目前情況好轉,但不少企業仍面臨各種問題。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7月21日在京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其間向與會企業家提出三點意見: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弘揚企業家精神、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
籲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
如果間中有留意官方文件,應該會對講話內容並不陌生,畢竟增加內部需求之類用語都出現了很多年,也一直在持續推進中,而強調「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勉勵企業家愛國、創新、守法、承擔社會責任、拓展國際視野之類,同樣是常見的講法。
習近平即在會上表示:「我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講過,面向未來,我們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句說話被個別傳媒影射,說是為「鎖國論」澄清和降溫,但一則「鎖國論」是無中生有的綽頭,二則「國內大循環」是基於對當下形勢的判斷。
在全篇講話中,習近平3次提到外部環境的挑戰:「近幾年,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經貿摩擦加劇」;「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產生巨大衝擊,我國很多市場主體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
領導層不是盲目作最壞打算
可以看出中共領導層的判斷是,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之時,中國利用「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大格局,其間快速發展為世界工廠,不過這條件時至今日愈來愈不穩定,甚至遇上「逆流」,故此中國需要「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在國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以及「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換個角度看,這代表中共已經有心理準備,美國在可見將來都會追著中國打,集中對付「兩頭在外」的對華有利條件,而西方陣營也有可能會加入「逆流」,而見諸於關稅戰和華為風波,以敵對形勢不變為前提,中國是不得不促成「國內大循環」,以化解外部環境持續增長的壓力。
先講最壞情況,美國成功動員西方陣營,導致已發展國家大批「去中國化」,而發展中國家無法填補資源和市場的空缺,中國陷入經濟停滯之中。如果立足於此,「國內大循環」就無可避免地要走「兩頭在內」的艱險路徑,期望從包圍網之中突圍而出。
可是一如領導層所示,提出國內大循環不是盲目作最壞打算,其本質「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一是他們承認中國的發展建基於經濟全球化,北京沒理由主動放棄這個有利條件,二是認為「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相信保持開放的中國會比企圖排擠中國的美國更有吸引力,美國堵華只會加速「去美國化」。
關鍵在於重塑外部環境?
如是者,企業家的舊任務獲得全新意義,當局則就此承諾「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繼續減稅降費、減租降息」,「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發展普惠金融」以緩解中小企融資問題,官方更會「支持適銷對路出口商品開拓國內市場」,以期可以從宏觀層面上促使企業家參與建設國內大循環。
可是要達成保持開放的國內大循環,還是需要各方面的宏觀條件,不是單憑企業家的創新,抑或官方一兩項「拆牆鬆綁」,就能一蹴而就。
單講市場一面,中國要擺脫美國於外部環境的重重施壓,連結歐亞非的一帶一路規劃即被寄予厚望,繫關能否建立以本國貨幣、技術標準和供應鏈為中心的經貿系統,真正做到毋須仰賴於人的「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由此看來,國內大循環要收得全效,不只是要應對外部環境壓力,而是要積極重塑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