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美關係硝煙四起 習近平東北看莊稼
美國要求中國關閉駐侯斯敦總領事館,這令一路下滑的中美關係再度隨着領館內被焚燒的文件而烽煙四起。巧合的是,事發同一天的7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現身吉林「看莊稼」。
美國關閉中國駐侯斯敦總領事館乃是北京與華盛頓持續交惡的最新發展。事實上,北京上下近年一直在調整對美戰略,尤其是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尋求以內需解決未來的發展問題。就在習近平離京北上吉林之前,他還在北京召開了一次企業家座談會將內循環置於比外循環更重要的位置上。
當下這次離京,是習近平在北京疫情基本結束後的首次「出門」。據報道,習近平考察的第一站即是四平市梨樹縣的一塊玉米田間,這裏是中國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官方通訊社新華社在報道中寫道,「此情此景,讓人想起總書記那句振聾發聵的警語:『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這一場景顯然是在傳遞一種自力更生的信號。
糧食安全是習近平上台後曾反覆提及的話題,中國官媒也稱糧食安全在習近平心中有不一般的位置。而事實上,習近平對糧食安全的重視不僅是通過回憶其曾經歷過的艱苦歲月感同身受,與作為一個人口大國領導者對國民基本生存要素的考量。在新的國際形勢下,糧食安全戰略保障的意義更加凸顯。
習近平曾說過「只要糧食不出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2018年9月中國在美國積極信號下表態歡迎貿易談判後,隨即遭到美國開啟對中國加徵二輪關税,使得中美關係瞬間緊張。當月底,習近平飛抵東北,4天之內連續考察了黑龍江、吉林、遼寧3個省份。彼時習近平的首站是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並觀看了當地的「秋收」景象。黑龍江建三江是中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經中國國家環保總局驗收被認定為「中國綠色大豆、水稻之鄉」。而在習近平考察這個商品糧基地之前,中國已經在着手進行農作物種植品類和區域的調整,通過補貼的手段試圖調整對於美國大豆等農產品的依賴。
此外,當時的東北之行令外界關注的還有習在黑龍江一家裝備製造企業視察時重提「自力更生」,這一毛時代政治色彩濃厚的詞彙也通常被認為是中國閉關自守的歷史時期的標誌。
有觀察者稱,2018年習近平的那次東北之行釋放了中國在面對外部環境尤其是與美國的對抗中,做最壞準備的計劃。
時間過了差不多兩年,中美對抗從經貿領域爭端逐步擴大到科技、人員交流、輿論、外交乃至香港、新疆以及南海話題等。雖然當下美國通過制裁中國新疆官員、通過香港法案、對美軍售逐步常態化、放風會考慮禁止中共黨員赴美旅行,及至今時關閉中國駐美領事館等,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美國頻繁出手可能反而暴露了總統特朗普的焦慮。這不過是美國大選打中國牌的邏輯。但是風波會演變為危機嗎?今天中美頻繁打破邊界的刺激舉措會有不可預料的擦槍走火嗎?
關於中美關係到了一個怎樣的歷史時期,在中美共識邊界不斷被打破的局勢下,似乎很難從這種不確定性中得出一個篤定的答案。
不過,習近平在中美關係呈現緊張局勢下兩次現身東北的類似動作也可以令外界思索,在2018年9月的那場東北考察中,習近平稱「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乎國家發展大局。」
習近平在特殊時刻遠赴東北並強調其在中國戰略中的重要性自然是基於東北的糧食、能源、工業製造等雄厚實力,在一旦處於包括戰時等緊急狀態下便可迅速被動員起來。同時,東北號稱「共和國長子」,曾經是在西方封鎖下建立中國現代完整工業體系的所在。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的東北之行便成為其憂患意識的政治體現,也即是向外界尤其是美國表明中國已隨時作好應對最壞情況發生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