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出海:相比孔子學院 中國更需要李子柒和TikTok

撰文:劉言
出版:更新:

在國際上引發廣泛爭議,原本隸屬中國教育部的「孔子學院」,近日改由「民間公益組織」——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運營,按照中國官方的說法,這一中文教育基金會是由多家高校和企業發起成立的「民間公益組織」,將「全面負責運行全球孔子學院品牌」。

與此同時,中國教育部設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替代教育部下屬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即大名鼎鼎的「漢辦」),負責國際中文教育。

孔子學院總部更名風波近日在輿論場引發廣泛關注。(微博)

孔子學院本初的使命就是通過在中國境外的大學校園設立分支機構,提供培訓課程及舉辦各種活動,以此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中國方面認為,孔子學院類似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Cervantes Institute)等其他國家運營的文化中心。

但是,現在不少西方國家已將孔子學院定性為中共外宣機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瑞典和丹麥等國的不少孔子學院相繼「被關門」,一些曾對孔子學院張開臂膀的外國大學,在此起彼伏的批評浪潮中也在重新權衡與孔子學院的關係。

《環球時報》引述分析人士的話稱,孔子學院改由基金會運營這一變化旨在「打消西方對這一機構被用作中國意識形態宣傳工具的誤解」。對於中國官方正在做出的這些低調嘗試,一些觀察人士認為,孔子學院的這一「改革」或對那些反華情緒高漲的國家作用有限。

德國一孔子學院揭幕式。(網絡圖片)

孔子學院「其興也勃焉」

2004年11月17日,美國馬里蘭大學與中國南開大學簽署協議,決定在馬里蘭大學建立北美洲第一家孔子學院。幾天之後,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於11月21日在韓國首都首爾正式掛牌成立。不久,歐洲第一所孔子學院也於2005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成立。

作為中國一個語言培訓和文化傳播機構,孔子學院向公眾開放,在推廣中文的同時還開設書法、烹飪、太極拳等課程,舉辦公共活動和講座。

經過10餘年的發展,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在全球162個國家和地區共有540所孔子學院,以及在當地中小學運作的1,154個孔子課堂。

「其興也勃焉」,在中西關係結構性變化外溢作用深刻影響世界的當下,隨着孔子學院在國際學術校園內的影響力日益增長,它也便成為了中西方在外交、貿易、科技、媒體等領域之外的文化抗衡新戰線。

+1

西方的戒心

在美國全國學者協會研究項目總監蕾切爾‧彼德森(Rachelle Peterson)看來,「孔子學院限制了有關中國的論述,為中國政府的形象洗白,這種宣傳手法不應在高等學府中存在。」

2019年8月,美國參議院議員約翰•甘迺迪(John Kennedy)提出《對各國資助美國大學校園機構的關切法案》(即「孔子法案」),該法案要求美國接受聯邦資助的高等教育機構與孔子學院簽署合同或者協議時,必須確保合同和協議中清楚規定對學術自由的保護、禁止在校園內使用外國法,同時對教學計劃、教學活動、研究撥款和聘請決定有完全的管理權。2020年6月10日,「孔子法案」在參議院被一致通過,目前已提交到眾議院審議。

另外一個《孔子學院透明法案》在今年3月提出後,目前也在美國參議院的審議當中。這一法案要求任何美國高等學府與孔子學院合作,則孔子學院教學內容必須與該高等學府本身的中文教育、中國歷史課程、中國文化課程等分開進行,另外對孔子學院的員工和教授還要展開背景調查等。

西方對「孔子學院」的防患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自2004年底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成立,目前在全球162個國家和地區已建有540所孔子學院。(多維新聞製作)

中國更需要哪種「文化出海」

不同於高調出海的孔子學院,一位來自中國四川大山的農家女子李子柒,通過拍攝演繹自己柴米油鹽平常日子的短視頻,不經意間在海外收穫粉絲無數,2020年其在YouTube上的訂閲數已過千萬,超過媒體大鱷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訂閲數。

「她是我最喜歡的博主,是一個大廚、藝術家、園藝家,我希望他們能加上英文字幕,我想知道她在說什麼」,在You Tube的視頻專輯下,來自美國、俄羅斯、伊朗、菲律賓、巴西……眾多看不懂中文、聽不懂中國方言的海外粉絲競相向這個叫「李子柒」的中國女子表達着他們的喜愛。

李子柒的視頻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委實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

用葡萄皮染紗裙,手作編織毛衣,製作口紅紙、眉黛膏,醃製臘肉、香腸與魚鯗,日出摘花日落釀酒……在李子柒的視頻內容中,散發着濃濃的中國文化的味道。

李子柒在YouTube受到熱捧。(網絡圖片)

伴隨着古風音樂,「蘭州牛肉麵」的短片畫面呈現了製作麵條的每一個細節,中國的餐飲文化撲面而來;在「文房四寶」視頻中,從羊毛上整合而成的筆,自己打磨的墨水,由枯木開始的造紙,一點點研磨的硯台,中國傳統的「筆墨紙硯」便這樣毫無違合感地被西方觀眾們欣然接受。

這個中國大山裏的女子在拍這些視頻時,並未身肩傳承千年中華文化的重擔,想的也肯定不是如何幫助中宣部講好「中國故事」,但恰恰於無聲處做到了被西方眾多網友接受的「中國文化輸出」。

再來看一個例子,中國短視頻應用抖音海外版TikTok幾年時間悄然在海外成為極受歡迎的APP,被不少西方人贊為「社交媒體領域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異類」,「使用起來確實有趣」。

作為製作和分享短視頻的應用程序,TikTok「解決了Twitter以及所有人都試圖解決的問題」,「也就是怎樣讓人們參與進來」。其母公司字節跳動表示,「字節跳動的內容平台使人們能夠享受由人工智能技術提供的內容」 。

2020年5月,中國短視頻應用抖音海外版TikTok斬獲全球非遊戲類APP下載量和營收的雙冠軍。(Reuters)

TikTok在海外推廣時,並未標榜自己是中國產品在海外的傑出代表,是中國移動產品出海的新模式,它也並未去各國宣講自己的願景是「建立全球創作與交流平台」,但這個中國人推出的APP確實在海外火了,而且還不是一般的火。

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報吿顯示,TikTok美國用戶群在2019年增長了97.5%;2020年將增長21.9%,達到4,540萬人;在2021年預計將超過5,000萬。2020年5月,TikTok在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下載量超1.19億次,斬獲全球非遊戲類APP下載量和營收的雙冠軍。

抖音海外版TikTok的出海,從另一個視域來看也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出口」到海外。以越南版TikTok為例,傳統漢服、水墨畫、古箏古琴、陶藝陶瓷等「中國元素」視頻數量為數不少,而海量的點擊亦表達了當地用戶對這類視頻的喜歡。

無意講述的「中國故事」與令人生戒的「文化輸出」,孰高孰低不言自明。中國的文化出海,相比當初高調的孔子學院,還是更多些李子柒和TikTok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