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破國民黨兩岸論述】韓國瑜給國民黨上的一堂經濟課
2018年,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掀起全台旋風,其準確看見當時人民的需求脈絡,運用簡單易懂且能打動庶民的口號,帶起「韓流」,翻轉全台縣市政治版圖,綠油油的地變成一片片的藍天。
韓國瑜的「發大財」、「莫忘世上苦人多」等簡單白話的號召,依舊令人記憶猶新。當時的時空環境下,縱然有「討厭民進黨」的因素,國民黨在高雄派出的人選若不是他,恐也難「一人救全黨」。國民黨錯誤的把2018年的翻轉勝利,誤認成是重返執政的時刻已然來到,並透過一系列的政治操作,終把韓國瑜推向總統戰場,「讓蔡英文只當一任」成為國民黨的戰略目標,不僅短視膚淺,更未看出韓國瑜旋風背後的意涵究竟為何。
兩岸經貿往來始趨向頻繁,始自陳水扁時期,從2000年到2008年,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額成長高達14.85倍,兩岸民間交流增加卻不熱絡。台灣到了馬英九時期,不僅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維持總體出口的高額佔比,兩岸民間交流熱絡而頻繁,交流便「錢途無限」,而2010年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生效,國民黨更喜孜孜的將兩岸往來帶來的總體經濟紅利,當成足以說服台灣人民認同國民黨力促兩岸往來、且肯定國民黨執政的「經濟牌」。
然而,國民黨長期以「經濟牌」為傲,但包括馬英九執政期間在內,卻都誤用和濫用經濟的說法,迷信數字,以為追求增長就是萬靈丹。韓國瑜的大勝,背後體現的是最根本的民生經濟、經濟民主的本質性問題,亦是實際的給了長期大打經濟牌、吹噓總體經濟成長數據多麼美好的國民黨一個大耳光。
兩岸經貿往來、民間交流頻繁,乃至更為宏觀的全球化,不可否認確實為台灣帶來一定的經濟紅利,而這些紅利卻是為少數人所有,也未產生經濟學上的所稱的「涓滴效應」或者是「外溢效應」。舉例來說,台灣的中小企業平均獲利約為4%,從中抽出一定的比例,透過某些方式,比如加薪、分紅等,分配獲利給旗下員工仍在企業的能力範圍之內,為何台灣仍有「薪資凍漲」現象?與其循一般人的思路,批判企業主以道德譴責,倒不如提出一個問題:「這些獲利真的有迴流到台灣嗎?」
台灣社會的矛盾之一在於一般人的收入,與任一屆政府宣稱的「經濟成長」不成正比,更深入的講,是整體社會財富如何分配的問題。談分配前,必須先有經濟的餅,而台灣的情況是餅有了,切的時候卻不知該如何下刀,以致永遠都是少數人拿到最大塊的餅。結果就是,以為只要不斷的把餅做大,分配的時候便有越多的餅可以分,過度追求經濟數據的成長,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一般人絲毫無感,反而覺得生活比過往更加惡化,這就是誤用也濫用「經濟」這個詞彙。國民黨大打經濟牌,同時傳出國民黨某些高層以交流之名,行惡質買辦之實的負面消息,則又加深一般民眾認為「國民黨等於資本權貴黨」的負面印象。
韓國瑜的大勝,勾勒出的是庶民對民生生活的不滿,接地氣的說法就是「吃飯」問題、如何才能不愁吃不愁穿的問題,這才是民眾本質的心態。甚至,國民黨必須思考,為什麼蔣經國逝世至今,仍有人不分黨派立場的緬懷他?原因就在於蔣經國配合旗下的優秀官僚讓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紅利,確實的到了每個人民的手上,至少蔣經國締造一段人們肯努力就有錢賺的時期。
國民黨與其廣開戰線,對民進黨所推的每項政策都打政治口水戰,不如回頭檢視韓國瑜大勝之根本原因,其根本絕非國民黨所思所想的膚淺,韓國瑜贏的原因都體現在他的「一瓶礦泉水,一碗滷肉飯」的親近庶民。國民黨長期右傾,早已忘了「左」的本質才是立黨之初本。「韓流」代表的正是庶民對民生經濟的不滿,這股不滿化作浪潮,在2018年衝擊業已走資的民進黨。儘管韓國瑜因為選總統,失去了民眾對他的寄託與信任,但庶民的浪潮仍在,民生經濟的本質問題仍在,國民黨必須把經濟增長與社會分配兩者理清,認識到民眾真正要的是後者,並進一步將此發展為完整且能夠得到民眾信任的理論和論述,民生為重不正是國民黨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