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經濟增長褪色下自顧不暇 印度何以抵制中國製造
中印兩軍近期在加勒萬河谷爆發的軍事衝突令印度國內民族情緒高漲,印度多地發生針對中國的示威活動,中國商品也遭到抵制。印度民調公司LocalCircles 6月20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有87%受訪者表示準備在接下來一年抵制所有中國製造的商品。
印度政府非但沒有控制國內的民粹行為,反而不斷推波助瀾。印度社會公正和權利部部長阿塔瓦萊(Ramdas Athawale)6月18日在Twitter表示:「中國辜負了我們,印度應該抵制所有中國製造的產品,關閉所有在印度賣中餐的餐館和酒吧。」
路透社上周三(6月24日)報道,印度政府在沒有任何公開通知或聲明下「扣押」了來自中國的貨櫃,導致大量中國製造的電子元件等商品積壓在印度港口。
疫情襲來 風光不再
印度政府之所以不斷地拿中印軍事衝突做文章,是因為印度經濟已經陷入衰退的邊緣,政府急需轉移民眾的視線和怒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對印度經濟造成巨大衝擊。疫情爆發後,印度政府於3月25日實施封城,總理莫迪要求民眾取消一切社交活動,除購買生活必需品等特定情況外,一律不要外出。
封城措施使佔經濟總量六成左右的服務業幾乎完全停滯。數據服務商IHS Markit的數據顯示,印度4月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錄得5.4,創下有紀錄以來的最低水平;印度5月服務業PMI僅反彈至12.6,遠低於市場預期的23%。佔印度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23%的工業和製造業也不容樂觀,印度製造業PMI在4月和5月分別錄得27.4和30.8,表明印度製造業持續衰退。
此外,印度進出口貿易額也出現腰斬。印度商工部數據顯示,4月份印度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下降60.3%和58.7%;5月印度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下降36.5%和51.1%。經濟活動停滯不僅令外貿陷入低谷,也導致失業率飆升,截至5月底,印度的失業率已超過23%。
可惜的是,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價,印度也沒能控制疫情的蔓延。據印度衞生部上周六(6月27日)公布,該國新增確診個案達18,552宗,創單日新高,累計確診個案突破50萬宗。
一場疫情試出了印度經濟增長的成色。基礎設施薄弱、公共衞生條件落後的印度遭到市場的看空。6月18日,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將印度長期外國貨幣發行人違約評級(IDR)的預期從穩定調降至負面。惠譽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削弱了印度的增長前景,並暴露出印度的公共債務風險。
前景黯淡 深陷泥潭
疫情對印度經濟的衝擊或許比市場預期的更加嚴重。首先,印度經濟嚴重依賴消費,而短時間內居民的消費能力難以恢復。印度私人消費約佔GDP的55%,近年印度經濟高速增長,居民消費能力也水漲船高,形成正向循環,但早在疫情爆發前,印度經濟增速已經褪色—2018年以來,印度經濟增速逐季下滑,去年的GDP增速更創下2011年以來的新低,打破了經濟與消費的增長循環。
疫情爆發後,印度失業率飆升,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印度央行5月的居民消費調查顯示,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從3月的85.6大幅下行至63.7,跌至歷史最低點;對未來一年的信心指數也從3月的115.2下跌至97.9。疫情對實體經濟供需關係的破壞將持續抑制印度居民的消費能力。
其次,外國直接投資(FDI)是印度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而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將使印度失去這些「外援」。根據聯合國的報告,印度在去年獲得了51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是全球第九大FDI接受國。境外資金同時帶來了技術和管理經驗,是印度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 圖輯|印度疫情不容樂觀(按圖放大)
然而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6月16日發表的《2020年世界投資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將在2019年1.54萬億美元的基礎上下降近40%,報告警告流入印度的FDI或將急劇下降。由於印度遲遲未能控制疫情,當地市場已經失去對外資的吸引力。印度央行的數據顯示,4月印度接受的FDI資金同比下降62%。
最後,印度政府債務負擔較重,財政政策空間較小。印度央行資料顯示,截至今年3月,印度政府的公共債務(包括中央和各邦)已經達147萬億盧比,佔2020財年GDP的72.1%。惠譽認為印度財政指標已經顯著惡化,財政前景堪憂,並預計印度的一般政府債務將在2021財年達到GDP的84.5%,財政赤字率將達到兩位數。
高企的公共債務嚴重制約了印度政府的財政政策空間。5月12日,莫迪公布了總額為20萬億盧比的經濟刺激計劃,以貨幣政策為主。在疫情期間,貨幣政策雖然能夠有效緩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但對實體經濟的刺激作用要弱於財政政策。因此,在缺乏足夠財政刺激能力的情況下,印度經濟復蘇的道路將十分曲折。
▼ 圖輯|印度民眾示威抵制中國貨(按圖放大)
轉嫁危機 難離中國製造
經濟陷入衰退後,印度的貧富差距問題、宗教和族群衝突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此時,加勒萬河谷的軍事對抗成為印度的「救命稻草」。為了轉移社會矛盾,印度政府配合民間輿論,煽動抵制中國製造的情緒。
然而,印度歷史上曾經多次抵制中國製造,每次都是草草收場,給人虎頭蛇尾的印象。2017年6月中印軍隊洞朗(Doklam)對峙事件發生後,印度國內就曾掀起一波抵制中國貨的浪潮。尷尬的是,此後印度自中國進口的商品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下半年印度自中國進口了價值383億美元的商品,同比增長19.2%,增速較上半年增加了1.1個百分點。
如今,中國仍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據印度商業信息統計署與印度商工部統計,去年印度與中國雙邊貨物進出口額達到854.9億美元。其中,印度對中國出口商品額為171.3億美元,佔印度出口總額的5.3%;印度自中國進口商品額為683.7億美元,佔印度進口總額的14.1%;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512.4億美元,佔全部貿易逆差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國是印度排名第三位的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也是印度第一大逆差來源國。
從扭轉貿易赤字的角度來看,印度肯定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中國商品的依賴。但「打鐵還需自身硬」,印度基礎設施落後,勞動力素質較低,沒有發展出成熟的現代製造業,其後果就是印度需要大量進口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以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小到鍋碗瓢盆,大到洗衣機、電視,印度市場上充斥着中國商品。
為了發展製造業,印度必須改善落後的基礎設施,而這也離不開中國製造的支持。印度政府在去年宣布計劃在2025年前投入100萬億盧比,用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印度的基建缺口,全球只有中國才能滿足其基建服務和基建設備需求。印度也明白這一點,在基建方面與中國開展了大規模合作。中國商務部的資料顯示,去年1至9月,中國企業在印新簽工程承包合同額38.5億美元,同比增長104.7%。
此外,全球產業鏈是一個整體,而中國是其中重要的一部份,印度如果想要在全球產業鏈中有所作為,就必然會用到中國產品。以製藥業為例,印度藥企生產了全球20%的仿製藥,但需要大量中國生產的有機化工產品作為原材料。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國生產原材料的企業在今年初一度停工,部份印度藥企也因原料藥庫存不足而被迫停產。
印度經濟學家艾亞爾(Swaminathan Aiyar)認為,中國是當今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印度想在全球產業鏈中更進一步,只會進口更多中國產品。可以說,印度現在離不開中國製造,未來印度產業的發展與升級更離不開中國製造。因此,印度政府利用中印軍事衝突掩蓋經濟問題的做法無疑是本末倒置。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只能靠發展解決,抵制中國製造或許能在短時間內令印度民眾「同仇敵愾」,但鬧劇過後,經濟衰退的痛苦只會更加強烈。如果印度政府無法將印度經濟拉出衰退的泥潭,被煽動起來的民粹怒火終將燒到自己頭上。
上文節錄自第220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29日)《經濟增長褪色下自顧不暇 印度何以抵制中國製造》。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