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國民黨兩岸新論述 終沒逃出跟拜「台獨」的魔咒
國民黨自1月11日總統大選落敗後,呼籲黨內改革的聲浪四起,歷經數月醖釀,國民黨改委會今天(19日)召開全體委員會議,包含財務穩健、青年參與、組織改革、兩岸論述等四組,分別輪番上陣報吿改革方向。
在外界關注的兩岸論述部分,兩岸小組歷經多次開會,初步達成新論述共識,並歸類為十個要點方向。
一、正面肯定九二共識的貢獻;二、拒絕一國兩制;三、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兩岸共識;四、民主人權是推動兩岸交流的根本或前提;五、推動兩岸人權協議;六、台灣安全優先,親美和陸;七、兩岸可訂立軍事防止意外機制;八、持續發展兩岸經貿;九、制定黨公職兩岸交流行為準則;十、一起打破統獨僵局,走出一條更好的道路。
兩岸小組成員指出,「馬習會」就是九二共識的體現,讓兩岸得以首次對等、尊嚴地互動,民進黨做不到的事,國民黨做到了。日前選舉九二共識被污名為一國兩制,小組成員強調,國民黨自前總統蔣經國擔任國民黨主席開始便從未接受一國兩制。而兩岸要發展出共識的前提就是中共必須先正視中華民國。小組成員認為,中共始終不正視中華民國,且片面更動、堆疊九二共識內涵,例如最近變成「共同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
事實上,對於「九二共識」的達成, 2019年1月16日,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完整還原當年的兩岸函件往返,他指出,1992年11月,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經由香港會談及其後函電往來,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海基會的表述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海協會的表述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由此看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才是「九二共識」的應有之義,非大陸片面解讀。
而在同一年的8月1日,台灣國統會舉行第八次全體委員會議,通過如下結論,1949年起,中國處於暫時分裂之狀態,由兩個政治實體,分治海峽兩岸,乃為客觀之事實,任何謀求統一之主張,不能忽視此一事實之存在。中華民國政府為求民族之發展、國家之富強與人民之福祉,已訂定「國統綱領」,積極謀取共識,開展統一步伐;深盼大陸當局,亦能實事求是,以務實的態度捐棄成見,共同合作,為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統一的中國而貢獻智慧與力量。
可見,蓋九二無共識,「一個中國追求統一」也是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基於台灣地區的憲制性規定確立的目標,時過境遷,中國國民黨怎能扭曲歷史說是北京單方的要求?
過去馬英九說,「九二共識」是兩岸雙方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他屢次表示,「一中各表」不會表成「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當兩岸關係只是一個中國之下的治權分野,何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中華民國的問題?當「一中各表」變成「兩國論」的代名詞,北京又怎能接受?
何況,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之前,在台灣的國民黨當局不是同樣奉一中正朔,限縮大陸的國際空間,以今天台灣面對「打壓」的反應,為何昔日北京沒有鼓動分裂?
所以,明明是有人在台灣先認同了「叛離」,才把中華民國與中國對立,讓過去的政權之爭變成國族之爭。而自2008年開始,如果沒有秉承對等尊重的原則,沒有事實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在台澎金馬地區的有效治權,雙方多項協議如何順利洽籤?
承認中華民國根本是「台獨」製造的假議題,國民黨不匡正法理,反而屈從愈發獨化的民意,實則是引頸就戮,讓自身徹底淪為民進黨的附隨。
這次兩岸新論述的提出,兩岸小組成員認為應不畏譏讒,繼續在適當的監督機制下推動兩岸經貿,確保開放的成果為全民共享;為終結買辦文化,兩岸小組也制定黨公職兩岸交流行為準則,去除買辦形象、保障合法合理的交流。
此舉或為洗刷親中賣台的人設。然而,所謂買辦文化只限於中國國民黨嗎?難道在民進黨內沒有類似現象嗎?若台灣民眾認為兩岸和平紅利沒有惠及三中一青,沒有雨露均沾,為何綠色買辦就可一邊大謀其利,一邊在島內高倡護主權呢?
而從太陽花學運開始,所謂的分配正義,主因到底是買辦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球擴張的影響?恐怕因為顏色問題,台灣社會根本沒有系統性的思考。如果年輕世代追求真正的公平正義,這些人首當其衝反對的應該是資本主義與全球化,如何這些人又一邊倒的反共、反社會主義中國?國民黨若沒有認清顏色背後的政治正確,喊出終結買辦文化也註定徒勞無功。
國民黨在這次兩岸新論述中說,一起打破統獨僵局,走出一條更好的道路 ,則是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軸。可不統不獨不過是當年馬英九走過的老路,正因為求獨無膽統一無量,最後各項施政父子騎驢進退失據,短短八年山河變色江山易主幾至無路可走。而當民主變成割據的理由,不必台灣反對,「一國兩制」恐已漸行漸遠。面對向「台獨」拿香跟拜的國民黨,或也到了中國大陸重新思考兩岸問題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