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示威】眼下是中國對美輿論反擊的時機?
一段黑人在美國警察執法過程中致死的影片點燃了美國從東到西70多座城市的示威怒火。受疫情影響以及此次示威衝擊,有調查顯示特朗普(Donald Trump)對手的支持率已經比其領先了10個百分點。
從中美貿易戰到華為到新冠肺炎以及最近發酵的香港問題,在中國問題上似乎總有美國所扮演的角色,甚至在白宮遭到示威衝擊而緊急封閉的前一刻特朗普還在向外界宣稱將對北京的香港政策進行制裁。而當美國深陷新冠疫情的泥沼又遭突如其來的示威衝擊,已經從疫情陰影中逐漸脱困的中國會以牙還牙嗎?
由於圍繞港版國安法引起的中美輿論衝突仍爭論不休,美國示威浪潮的不期而至令中國民眾在驚愕之餘也發出激烈的討論,有網友為遭警察跪壓致死的黑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感到難過,有網友引用此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在香港修例風波中的言論 「美麗的風景線」來「回敬」美國此次的示威運動,也有網民網上聲援美國的示威。譴責者有之,嘲諷者有之,甚至不乏有藉此對中國國內自由派的挑釁。
可以說,這是在數次中國問題遭受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輿論圍攻之後,中國民眾當下最直接的情緒,尤其是中美關係呈現緊張狀態,中國國內的這種情緒可以理解。但並不意味着要將之合理化。一如中國指責美國「雙標」一樣,中國切勿自己雙標。2019年香港修例風波中激進示威者在街頭打砸燒,甚至對維持秩序的香港警察進行人身起底,傷及無辜。彼時內地民眾對此痛恨有加。一年之後,同樣的打砸搶燒行為在美國上演,甚至發生混亂的槍擊事件。同樣深受種族歧視的華人或許同情黑人遭遇,但並不意味着就要包庇或者縱容暴行,更不能以幸災樂禍甚至是唯恐天下不亂的態度隔岸觀火。
對於官方,在美國此次的示威運動中更應把握分寸,大可不必循着美國對華的邏輯如此。這既不符合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落井下石更不是中國的處世風格。
↓↓↓非裔漢疑因警方過度暴力執法致死 導致美國多處發生示威或騷亂:
而事實上,中國官方的表態已經算得上十分克制。雖然國內有一向被西媒稱為「民粹」的《環球時報》發表了較為情緒性的觀點,但已受到輿論指責。在中國外交層面,中國駐美大使至今未對局勢表態,只是提醒在美中國公民警惕暴力,注意安全。而一向被外界關注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此次並未展現出如此前中美輿論戰時的強硬姿態,而只是在個人社交平台上轉發了非洲聯盟委員會主席的推特(Twitter)表示反對種族歧視。6月1日的中國外交部新聞記者會上,發言人趙立堅在被問到此話題時表態較為緩和,只是說希望美國能維護和保障少數族裔的合法權利。
外界認為,北京不願在中美關係劍拔弩張下捲入美國國內政治,激化同華盛頓的矛盾。或許有這種考量,但絕不會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國國內的新疆問題,香港問題乃至兩岸問題都長期受到美國染指,中國一貫反對干涉別國內政,此次中國沒有趁勢反擊是基於自己的原則。在這點上,中國官方對原則規則的遵守是有目共睹的。但並不意味着中國就要袖手旁觀,或是刻意逃避美國示威話題。雖然在國際話題上,中國向來強調「不惹事 不怕事」,但無論是當前的中美關係走向還是美國對華的強硬姿態,都反覆驗證中美關係回不去了。換句話說,中國不會因美國對中國疫情指責的改口就轉變對美政策,美國更不會因中國的善舉就扭轉已經確定的對華方針。
既然中美大方向已定,也就意味着無論中國接不接受,都要面臨來自美國的挑戰。有鑑於此,中國不能總是處於被動局面,哪怕輿論層面也應抓住機會化被動為主動。中國一直強調自己要做負責任的世界大國,這就要求中國不僅要有風度不會因兩國相爭就對美國正在遭受的秩序衝擊而落井下石,但也絕不能礙於中美矛盾就對暴露出來的問題視而不見,沉默以對,主動避嫌。弗洛伊德之死所反映的不僅僅是種族主義的問題,而是長期以來美國社會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及階級矛盾的一次集中爆發。而對於中國而言,當然要站在國際社會的視角,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和種族歧視。比如,華人在美國等國遭到歧視的現象也十分普遍。因此,無論是從關心共同遭遇的華人與黑人,還是推動解決種族歧視問題,中國都有責任與義務發出自己的聲音。不過,在避免指責別人內政的同時,如何把握好某種技巧和平衡,從而發出自己的聲音,加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