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李克強的大實話 是對「厲害了我的國」的警醒
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有兩個說法在輿論場上引發了廣泛關注。一個說法是「6億人月收入僅1000元」:5月28日中國全國「兩會」閉幕當天,李克強在中外記者會上回應《人民日報》記者提問今年中國脱貧攻堅任務時表示,「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箇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後民生為要。」
另一個說法是代表中國政府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正名:同樣是在5月28日的中外記者會上,李克強在回應《中國日報》記者提問如何遏制失業潮時說:「我們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範,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
6月1日李克強在山東煙台考察時,在一家個體戶的熟食攤面前再度公開表態支持地攤經濟、小店經濟。他說:「國家是人民組成的,人民好了,國家才能好。靠每個人的奮鬥,大家都好了,國家就更好!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在這種背景下,近期中央文明辦因應當前形勢發文,明確要求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這其實是在具體政策層面給了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更多生存發展空間。
這兩個說法都在中國輿論場獲得正面迴響。論道理,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廣土眾民的發展中國家來說,「6億人月收入僅1000元」本不應該會是一個引發巨大關注的話題。畢竟,時至今日,中國仍有近40%的人生活在農村,普遍收入低、機會少、生活條件差。
對於14億人口的龐大基數來說,40%相當於5億多人。雖然今天中國不乏一些發展程度比較好的農村,部分農民居民收入相當可觀,但總體而言,5億多農村居民中的大部分人都還比較貧窮,是整個國家的底層。而在8億多的城鎮居民中,固然已有許多人過上富裕而現代的生活,衣着光鮮,家產殷實,出國游就像家常便飯,但仍然有為數不少的人蝸居在城鎮底層,常年都在為生活乃至生存苦苦掙扎,坐不起飛機高鐵,節衣縮食,備嘗人生的艱辛。
可惜的是,近些年來,這些基本事實時常淹沒在中國輿論場浮誇自大的民粹民族主義論調下面。過去一些年,隨着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特別是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並不斷縮小與美國的差距,中國社會在洋溢着自信、喜悦的同時,一些人亦隨之滋生了盲目自大的民粹主義情緒,並日益由自信滑向自負,在輿論上片面誇大今天中國的成績,無視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客觀現實。尤其是近年來,從「厲害了,我的國」到「中國全面超越美國」,再到「美國害怕了」、「日本嚇傻了」、「歐洲後悔了」等,不斷為這股自我膨脹的情緒打雞血。雖然後來《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網曾推出系列評論,批判浮誇自大文風是「逞口舌之快的精神勝利」,「顛覆公眾認知、極化國民心態,毫無裨益可言」,但類似論調還是一直盛行。
如今,李克強道出「6億人月收入僅1000元」的基本事實,不失為對「厲害了,我的國」的警醒,有助於國家崛起過程中世人對中國基本國情保持清醒。
至於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本來就是幾千年以來底層民眾謀生的主要方式。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自古有之。早在古代人開始懂得並嘗試商品交換那一刻起,地攤經濟、小店經濟就已在中國土地上存在。地攤經濟、小店經濟雖然低端,規模小,未必能給政府帶來税收,有時甚至存在質量安全問題,但能為底層民眾提供大量就業崗位,能為平民生活帶來便利,能讓人們在忙碌工作之餘感受人間的煙火氣。對於地攤經濟、小店經濟,從古至今,既人性又理性的做法不是「一刀切」地禁止,不是簡單粗暴地城管驅趕小販,而是在合乎質量、衛生的前提下鼓勵經營。
不論「6億人月收入僅1000元」,還是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歸根結底都是民生問題,關乎數億中國人的日常。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是再簡單不過的為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