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需要外交部」 台國策顧問詹宏志自棄主權的奇想
台灣行政院數位政務委員唐鳳5月30日與PChome董事長、台灣無任所大使、台府國策顧問詹宏志出席台經濟部舉辦的「大師論壇」,共同探討全球性的疫情,如何激發台灣新一波數位「社會創新運動」,其中又包含兩大方向:社會創新帶動的產業創新與升級,以及台灣可以發展的外交方向。期間唐鳳語如往常,而詹宏志貌似說出驚世之言。
詹宏志表示,怎麼把「Taiwan is helping」這件事,變成「機構」 (institution),他認為從某個角度看,「台灣是不需要外交部的,因為我們沒有外交可言,台灣沒有邦交國,只有朋友」,隨後讚許此刻的台灣口罩產能充足、有能力援贈口罩給受疫情嚴重影響的國家。
詹宏志進一步表示,每次有災難時,台灣方面可能第一個到達的不是政府部門,而有可能是民間團體,台灣為何不把這樣的能力變成外交部,台灣就不再針對主權問題而爭,更指「國家主權這個是來欺負別人的」
詹宏志所言,固然有其着眼的地方,卻也透露了這很可能是台灣普遍對「外交」的「匱乏」。
首先,台灣的外交部本身已有對外援助的機制,包含台灣方面啟動「國際人道救援行動」──「口罩外交」,這都是由台灣外交部促成。也就是說,台灣的官方涉外部門本身就有相當的動能可以做到援外,不論是援助台灣的邦交國,或者是台灣近來常稱的「理念相近國家」,且援助的部分不侷限於物資層面,另有協助當地醫療機制的改善、農技的教導、作物種植等等,官方本身即為一股力量,台灣民間則是為另一股台灣援外的力量。
再者,所謂「外交」不光是單純處理國家之間的涉外事務,那更是一種「主權象徵」。有國家之實,才有從事外交事務的必要。台灣的國際參與當然可以跳脱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限制,運用一系列的作為,包含台灣社會常稱的愛心援外行動等,進行實質參與,運用「非正式外交」的手段,提高台灣的國際能見度,累積台灣國際發聲的資糧,此時此刻台灣也正在朝這一方向努力──但是這跟台灣的外交部需要與否完全是兩回事,原因很簡單──參與是參與,提高國際能見度是一回事,外交部是一個主權的象徵又是另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而「Taiwan is helping」只是應運新冠肺炎(COVID-19)被台灣廣為宣傳,事實上台灣一直都在幫助國際,這是不需要機構化或制度化的,因為它本來就是涉外事務的一部份,也不足以構成否定外交部存在必要的論據。
如欲從參與去談論外交的本質(主權象徵),只會讓人產生混淆、誤會這像極了綠營慣性對藍營政客發起的政治人格攻訐——「中共同路人」的論調,之所以說是「中共同路人」,即同是要消滅台灣外交部主權意象,這部分跟中共有意限縮台灣正式外交的空間,以達國際孤立的目的並無二致,最重要的是從國際參與及涉外事務否定「中華民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可能,就質疑台灣設立外交部這個主權象徵的必要這點來講非常相像。哪怕整場「大師論壇」的主軸是討論台灣在「後疫情時代」中,如何從事國際參與,故才觸及台灣口罩外交、防疫有成、國際讚譽有加等台灣近況,而用台灣如何用非正式外交手段提高國際能見、實質的國際參與,帶到台灣否定外交部必要性的論點,這種否定外交部作為主權象徵部會的政治笑話則是略顯牽強。
只能說,在本應聚焦於台灣後疫情時代的國際參與及其相關數字化的官方論壇中,拋出這樣的主張,已讓論壇失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