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未來巡防艦決標 或將為台軍未來巡防艦指標?

撰文:陳宗逸
出版:更新:

原本依照2016年的規劃,台灣海軍將在2022年開始獲得擁有相位陣列雷達(神盾)、垂直導彈發射器以及匿蹤外型的新型巡防艦(Frigate,大陸稱「護衛艦」)。但是此計劃,從2016年醖釀至今,台灣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台中科院),依舊無法在其仿製自美國產品的PESA相位陣列雷達完成研發工作,由於該雷達體體積龐大,無法安裝在台灣海軍要求的4,000於噸排水量的中型巡防艦艦身上,如果台灣海軍依照原本的戰略需求,要求要擁有神盾巡防艦,時程恐怕要落在2026年以後,嚴重影響台灣戰備,也無法應付台海目前的極端緊張局勢。

由於技術、戰略需求和規格的問題,台灣海軍下一代巡防艦可能至2026年都呈現難產局面,美軍近期決標下一代巡防艦,台軍可能獲得啟示。(陳宗逸/多維新聞)

在台灣海軍面臨戰艦老舊、無法汰換的窘境之下,日前也有許多輿論,認為台灣應該趁着中美開始新冷戰的關鍵時刻,向美國求購即將退役的勃克級(Arleigh Burke Class)神盾驅逐艦等二手軍事資源,才能夠迅速補足台軍目前艦艇老舊、裝備老舊的窘境。但是,如今中美在西太平洋爭霸,美軍已經嚴重體認到本身的艦艇數量過低,一旦沒有任何改革,將在2030年左右失去海上優勢,故美軍目前是否有二手神盾艦能夠售予台灣,有其不切實際的難度。

此外,神盾雷達技術,對美國而言是重要戰略資產,僅提供給極端親密、且花大錢共同開發、升級的盟國,例如西班牙、日本、韓國等國家,台灣一直以來求售神盾雷達而不得法,除了台灣是否能夠擁有保護美國機敏軍事科技不外泄(例如,美方要求台灣修正《敏感科技保護法》相關條文,蔡英文政府卻冷淡以對),以及台灣的國防預算編列過低、人事比例過高(今年度人事預算還高達46%)以及預算成長率太慢太低(年增1.1%,遠較沒有外患的新加坡3.9%、澳洲2.1%等國低許多)等因素,引起美國質疑台灣政府防禦台灣的真正決心,故求售案一直無法拿到門票。

台灣軍方已經有聲音,希望向美國求售退役的神盾驅逐艦,來因應戰備急需,但環顧美國海軍目前缺艦的窘態,以及昂貴的操作成本,對台灣都是一向幾乎不可能達陣的難題。(Facebook @ The 7th Fleet)

上述提到,美國海軍體認到在後冷戰時代初期,因為911事件的發生,美軍整體戰略改成對付低度衝突的反恐特攻戰,故美國海軍的整體建軍方向也改變,投資所謂的沿岸戰鬥艦(LCS)以及全電子化的朱華特級全匿蹤驅逐艦(Zumwalt Class)等實驗性強、缺乏傳統海空戰力的水面艦,美軍投入巨資發展這些科技,還未等到這些水面艦科技成熟之前,反恐戰已經結束,世界局勢又回到新的冷戰局面。

美國海軍發現,其能力因為投資在反恐戰上面過多資源,反而在傳統海空戰領域,迅速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趕上,而且解放軍還發展出多樣化的非常規武器、專用於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美軍介入西太平洋的戰術,使得美軍回過頭來,開始要迅速建立龐大、新一代的水面艦,希冀在水面艦作戰上面,能夠對解放軍維持相對優勢。

美軍投入過多資源,在未成熟的LCS沿岸戰鬥艦的技術上面,反而在傳統水面艦能力上,迅速被解放軍追趕超越。(Facebook @ The 7th Fleet)

由於美軍的需求相當緊急,必須在短期內達成。美軍審視海軍艦隊,發現僅有提康德羅加級(Ticonderoga Class)神盾巡洋艦以及勃克級神盾驅逐艦二型傳統水面艦,神盾巡洋艦僅22艘現役,而且年高德劭、已經到了汰換的邊緣,而計劃建造82艘的神盾驅逐艦,目前也僅服役67艘,美軍的預算編列,持續之下還有4艘在艦,此造艦速度之慢、以及汰舊換新的壓力,和解放軍的「下餃子」艦隊相比,簡直是無法置信。

故美國海軍在放棄巡防艦這種輔助型艦種多年之後,終於又開始重啟新式巡防艦計劃(FFG(X)),2017年初提出戰術需求,今年4月就已經選定得標廠商,首艦將迅速在2026年交艦,首批採購數量達到20艘,後續的製造成本將會逐步降低,美軍要求每艘新巡防艦的造價,要低於美金7.8億元。實際採購量,根據美國海軍評估,至2030年將達到70至75艘。

美國海軍在今年4月決目標FFG(X)計劃,採用FREMM歐洲通用多功能巡防艦的成熟艦體,加入美國自己的先進艦船傳統武力技術。(U.S.Navy)

美國海軍選中的,是由意大利與法國合作的「歐洲通用多用途巡防艦」(FRegatea Europea Multi-Missione, FREMM)為藍本,全新依照美軍需要打造。FREMM巡防艦已經在意大利、法國和摩洛哥、埃及海軍服役多時,性能穩定且改良空間相當大,排水量達到6,800噸左右,使得美軍在務實且必須要迅速獲得的需求上,選擇了歐洲的成熟產品,而未來每一艘美軍的新巡防艦,都將裝配美商雷神(Raytheon)公司為勃克級神盾驅逐艦地3批次(Flight III)所使用的SPY-6雷達的改良簡化型雷達,型號為AN/SPY-6(V)2/3,外界稱其為EASR雷達。

與勃克級的SPY-6雷達不同的是,EASR雷達為三個陣面,由相同的RMA單元構成,RMA的數量多寡決定了雷達陣面的孔徑、發射功率與性能。勃克級神盾驅逐艦Flight 3採用的SPY-6,陣面由37個RMA構成,EASR雷達,陣面僅有9個RMA,可算是簡化版。

美國海軍的FFG(X)先進巡防艦,將全面採用雷神公司研發的SPY-6相位陣列雷達的簡化版EASR雷達。(Raytheon)

不論如何,美國海軍新式巡防艦全面「神盾化」已經是趨勢,這個和日本海上自衛隊今年也緊急開始建造,年產2艘的「平成30年度多機能護衛艦」(30FFM)一樣,使用日本自制的簡配OPY-2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一樣。日本海上自衛隊急速擴軍的邏輯,和美國海軍一樣,也是要在短時間,迅速增強水面艦的傳統武力陣容。

而上述不論是美國海軍或日本海上自衛隊,未來的巡防艦,滿載噸位都會來到6,000噸以上,最大可能到7,000噸,排水量大雖然造價較高,但是其未來改良的空間也大,隨時可因應科技的進展,而改良其艦載武器系統、接戰系統甚至反潛偵測武器,都有很多空間可以改良。這也是目前歐洲各國的所謂「小神盾」巡防艦,噸位都來到5,000至6,000噸左右,巡防艦的神盾化,已經是未來趨勢。

日本海上自衛隊急速擴軍、年造2艘的30FFM計劃,與美國海軍的戰略憂慮相同。(防衛裝備庁)

而台灣海軍目前在自制面對的挑戰,就是台軍方不改變其獲得的巡防艦,噸位限制在4,600噸以下,如此緊緻狹小的船身,雖然可以減省製造經費,但是其作戰效能、以及後續改良升級的空間,都相當有限。台灣海軍的思維,還停留在後冷戰時代,傳統型巡防艦的排水量思考上,冷戰後期的歐美傳統巡防艦,排水量都維持在3,000至4,000噸左右,作為大洋麪輔助戰鬥艦只,已經足夠。但是,近年來不僅相位陣列雷達必須安裝在巡防艦上,更多的垂直導彈發射系統、重型魚雷、聲納數組等大型作戰裝置,都必須要安裝在巡防艦上,故巡防艦的排水量直往上升,是世界趨勢。

環顧目前世界各國的先進巡防艦,解放軍的054B型(江凱級)巡防艦排水量,都已經達到5,000噸左右,此型艦並未配備相位陣列雷達。而西班牙的巴贊級(Alvaro de Bazan Class. F100)排水量為6,300噸、荷蘭七省級(De Zeven Provincien Class)為6,050噸,英國未來的26型巡防艦則為6,900噸,與美國未來巡防艦不相上下,都屬於噸位接近傳統驅逐艦的巨艦,德國F125巡防艦更來到7,200噸的噸位。

台灣海軍死守4,600噸的中型巡防艦,事實上在現實科技能力、以及造艦願景上來看,都是一個相當荒謬的堅持,目前蔡英文政府第二任期依然堅持國艦國造,雖然對IDS自制潛艇抱持極端樂觀態度,但是已經少有人提國造新進巡防艦、甚至後續的神盾主力艦等艦隻的製造,這些困難,恐怕還須台灣當局政治解決,才可能有改變的一天,不然直到蔡英文第二任期結束,此造艦計劃,依舊還會在原地踏步而未有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