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戰狼」? 中國外交官強硬談吐恐「喧賓奪主」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的外長記者會上,有外媒質疑中國外交變得愈來愈強硬,甚至被批評為「戰狼外交」,國務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對於「戰狼」一詞未有直接評價,但就強調中方「從來不會主動欺凌別人,但是對於蓄意中傷,一定會作出有力回擊」。

在王毅回應前後,本國外交官同樣重申中方旨在捍衛公平正義,但就對「戰狼」這個表述莫衷一是。駐英大使劉曉明認為:「之所以有『戰狼』,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狼』。」駐意大使李軍華則有不同看法:「我個人不認為『戰狼』是合適的標籤,『功夫熊貓』的比喻或許更貼切。」

「防火長城」內外呈不同反應

是不是「戰狼」都好,最緊要是看觀眾怎樣去理解,畢竟外交官的公開發言都不是關在門內講給自己聽。

國務委員、外交部長王毅。(新華社)

就如同許多新聞傳播現象一樣,「防火長城」內外呈現不同反應。官媒和內媒不吝於「出口轉內銷」,大書特書本國外交官的義正辭嚴金句,想創建每星期固定欄目也不缺供應,迴響亦普遍正面。至於牆外反應,除了華文地區,和應的絕無僅有,反駁的亦不算得多,歐亞美非觀眾基本上是對口水戰無感。

這其實都很合理,試問若非養成了特定新聞習慣,誰會有空檔去理會其他國家的外交官爭甚麼鬧甚麼,還不如先關心本地天氣和物價。

駐法大使罕有登上法媒要聞

駐法大使盧沙野就被戲稱為「戰狼」,其領導下的大使館在疫情其間便多次投書法媒,捍衛北京立場,指責西方虛偽,大部份訊息都在所駐國石沉大海,直到其中一篇評論被指有誣衊和影射法國之嫌,才罕有登上法媒要聞之列,亦惹來法國外交部長召見表態。不過其後館方就此澄清,卻已是沒人報道的過氣新聞。

按圖了解專家防疫招式(【防疫】摸面易中招!不自覺每小時會摸23次!教你4招戒自摸):

+32

由疫情爆發至今,法國對華基本上無外交衝突,與大部份西方大國一樣,不願捲入中美角力的漩渦之中,所以駐法使館的做法就更突顯所謂「戰狼外交」的有趣之處:官方講法是據理力爭,不畏縮不怯懦,但事實是無人理會,有人理會也只能充當一兩天政治熱話,痛陳大義的金句最後翻譯成中文「進口」回國。

更為要者,義正辭嚴是形式,有效傳播北京的訊息才是目的,但從上述「我不是戰狼」爭議可見,表達形式居然喧賓奪主,成為需要由外長親自維護討論的對象,而外交官則由代表本國利益和形象的使節,間中變為需要維護自身形象的具爭議人物。手段變成了目的,牆外迴響亦欠奉,亦不見得對中國外交有具體影響。

「醫療外交」奏效無關口水戰

講正面影響,無人理會的訊息等於不存在的訊息,中國在非洲的「醫療外交」收得可觀成效,不單化解早前廣州「排非」公關危機,還進一步鞏固北京具實力又願擔當的可靠形象,就與口水戰沒甚麼關係。講負面影響,中國的國際地位建基於雄厚政經影響力,即使要扣「戰狼失言失禮」的帽子,也不會動搖得了。

冠狀病毒在不同環境存活情況(【防疫】摸面易中招!不自覺每小時會摸23次!教你4招戒自摸):

+9

外交工作是一門專業,如果單憑「鬧得好不好」去判斷外交官的工作表現,完全是看輕了他們長年累積的訓練、經驗、人脈和判斷力。當然毋可否認的是,傾向於強硬表態的外交官近年都獲重用或晉升,當中包括發言人趙立堅、其上司華春瑩和盧沙野。

撇除仕途考量,「戰狼化」作為一種談吐方式,有可能是中美角力白熱化的副產品之一。畢竟一個巴掌拍不響,例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把「武漢病毒」掛在嘴邊,指稱北京是「殘暴政權」,還一度拋出「武漢實驗室泄毒」陰謀論,稱其為「美國戰狼」亦並不為過,以「戰狼化」方式回應也的確是對等還擊。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