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封城」惹中外關注 疫情復發抑或新聞現象?
吉林省近日出現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反彈迹象,據內媒《澎湃新聞》5月14日報道,內地5月12日新增6宗本土病例,均與吉林省舒蘭市的「聚集性疫情」有關。自舒蘭市5月7日通報首例本土確診病例以來,該源頭不明的本地傳染鏈已涉及至少22人,並擴散至遼寧省。
5月13日,有鑒於下轄舒蘭市疫情反覆,吉林市宣布進一步升級疫情管控措施,除了全面封閉管理之外,出城也需持核酸檢測陰性的證明。
「加個『市』字就更清晰易懂」
吉林市疫情升溫,引起中外關注,然而早在其「封城」之前,黑龍江省會哈爾濱和個別邊境城市都出現過類似情況,那為甚麼吉林市會特別受人注目呢?
雖然看來好像太直白,但吉林情況曝光度特別高,有可能純屬是名字混淆之過,吉林市與所屬省份同名,一旦不留神新聞標題和簡介的一字之差,下意識以為是封鎖了人口超過2500萬的吉林省,當然會在掃讀互聯網資訊時一下子留神起來,以為內地疫情再次大爆發。
實則即使在內地網絡,當官方央視在微博推送「吉林」火車站停運,有網民就認為:「這新聞說的雖然沒有錯,但加個『市』字就更清晰易懂吧!要不估計很多人以為吉林全省火車站都停運了呢。」
有自稱是本地人的網民亦表示:「作為吉林市人每次看到各種有吉林字樣的新聞都要分辨半天說的是吉林市還是吉林省……結果每次說的都是吉林省,這回卻反過來了。」
兩種「封城」不可同日而語
確實吉林市作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人口超過4百萬,實施「封城」措施也不可說是一宗無關痛癢的小事。可是一如此前4月底黑龍江疫情,其中引發了不成比例的新聞現象:傳媒和網絡討論非常熾烈,官方公布情況卻不算太嚴重。
為何兩者會脫了鉤呢?就拿「封城」一詞來說,這講法源自1月23日起武漢以至湖北全面封鎖,進出交通斷絕,小區對外封閉,部份市縣村更一度執行嚴格「居家令」。如是者「封城」一詞成為「事態嚴重」的代名詞,一出現就代表某地已經進入緊急狀態。
冠狀病毒在不同環境存活情況(【防疫】摸面易中招!不自覺每小時會摸23次!教你4招戒自摸):
毋可否認,舒蘭市表明進入「戰時狀態」,但不單官方從未用上「封城」—詞,而就算傳媒形容管控升級為「封城」,與時為重災區的湖北相比,其防疫措施的嚴厲程度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吉林市暫停了火車客運服務,但嚴格來說不是封城,市內民眾要前往或返回外地,仍可於48小時內自費檢測病毒,憑健康證明離開。市鎮鄉村嚴防隨意出入,但遠未至於強制全城「居家隔離」。其他如停課、暫停舉辦「聚集性活動」、排查旅居人士,就大致都是出現本地「聚集性疫情」時的常規操作。
國民有防疫意識、官方有應急經驗
其實早在2月初,內地官方已使用「封閉式管理」一詞,在此範疇下各地可因地制宜,嚴格起上來可實施「湖北式」封城和居家令,寬鬆起上來則純粹是上海市般控制小區人流和加強檢疫體溫。只不過在大眾傳媒語境之中,這些鬆緊不一的做法都可能被統稱或被誤解為「封城」,間中放大了疫情的嚴重程度。
按圖了解專家防疫招式(【防疫】摸面易中招!不自覺每小時會摸23次!教你4招戒自摸):
無論是吉林市傳染鏈1人傳22人,抑或是哈爾濱院內感染約80人,與1月底至2月初全國大爆發相比,一則國民和企業都有足夠防疫意識和資源,社區傳染風險大降,二則官方已有應急計劃和經驗,例如一旦發現如吉林市般源頭不明的大規模傳染圈,就立刻重手「封閉式管理」。
身在疫區的國民擔憂健康也擔心生計,惶惶不可終日是人之常情,但擴大至引起跨網絡世界的焦慮感,似乎就源於對疫情破壞力的慘痛記憶,以至於少許暗示都足以觸發情緒,也源自傳媒報道在化約複雜現象和政策時,表達和用語有意無意間與手頭資料有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