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國運載火箭首飛 載人航天的國際格局劃分
中國的航天工程又出現了新的動向。5月5日,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實驗船在海南文昌發射升空,這意味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任務正式開啟。這不僅是推動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向前邁步,更是載人航天工程有望躋身世界前端的重要標誌。
「五花八門」的載人航天計劃
載人航天是航天產業中重大的科技工程之一,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關鍵因素。所以,除了中國之外,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在積極投入這項工程的研究。事實上,美國、蘇聯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已在載人航天的工程上有所成就,可以說是這一工程項目的先行者。
從公開的資料顯示,蘇聯在1961年4月12日發射了東方一號載人飛船,完成了人類首次載人航天任務。蘇聯的宇航員尤里·加加林(Yuri Alekseyevich Gagarin)也因此成為第一個進入外層空間的人,亦是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人。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繼續推進這一工程研發。1996年9月26日,俄羅斯的「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將一名在「和平」號空間站上生活188天的女航天員露西德(Shannon Lucid)帶回地面。之後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用「質子」K火箭將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曙光」號多功能艙送入太空,拉開了建造國際空間站(國際空間站是由美國和俄羅斯牽頭、歐洲11國、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個國家建造的)的序幕。目前,俄羅斯的載人航天的項目依舊在繼續推進,是中國之外,另一個擁有載人航天項目的政府。
而美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計劃也是在60年代就有所成果。同樣是在1961年,美國航天員亞林·B·謝潑德5月5日駕駛着美國「水星」MR3飛船完成了人類首次載人亞軌道飛行,美國因此成為繼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二個具有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
之後的60年裡,美國的載人航天工程不斷發展,甚至在民間得到了推廣。2001年4月28日,世界上首位太空遊客、美國富翁蒂託(Dennis Anthony Tito)乘「聯盟」TM32號飛船從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出發,到國際空間站上旅遊觀光了8天,於5月6日返回地面。
除了美俄,不少國家和地區在載人航天項目上也有所計劃。例如由歐洲19個國家組成的歐洲空間局(ESA)在2020年確認了載人航天工程的概念;印度首次載人航天計劃將被制定在2021年執行;伊朗同樣是定在2021年執行載人航天計劃;日本則是計劃在2025年執行。
挑戰老牌實力者 誰是載人航天的黑馬
從上文可知,各國都在積極推進各自的載人航天工程計劃。但就計劃的完成度而言,美國和俄羅斯無疑是載人航天工程的「老牌」實力者。主要還是因為兩國在研發載人航天上起步較早,有着他國難以睥睨的雄厚基礎和實力。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美俄在載人航空工程上有着較大的優勢,但中國近20年來在載人航天工程上的出色表現,讓其成為了這場航天競賽中的黑馬。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起步較晚。中國共產黨是在1992年才提出「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即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雖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較晚,但發展卻十分迅速,僅用了11年的時間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2003年10月15日,中國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航天員楊利偉成功送入太空,飛行21小時,成為了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5年之後,中國再接再厲實現了第二步的目標。2008年9月25日,中國將載有三名宇航員的神舟七號送入太空,其中一名宇航員成功完成了出艙的任務,令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並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如今,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的發射,這意味着中國在經歷12年的研發後,成功邁進了該國制定的第三步戰略目標,也是該國載人航空技術處在世界前列的又一標誌。
然而,中國目前的載人航天技術與美國、俄羅斯相比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尤其是與美國。雖然美國所有的航天飛機已於2011年退役,政府並不擁有載人航天項目,但美國研製載人飛船的腳步並沒有停下,依舊處於世界前端。美國航天局(NASA)於2011開始轉型,從製造飛船的「主角」變為了支持者,大力扶持本國太空快遞公司進行航天工程的研發,譬如波音和SpaceX。
據公開資料顯示,NASA分別向上述兩家公司持續投入了48.2億美元、31.4億美元,用於開發新一代的商業載人飛船,其成果也較為顯著。波音開發的星際飛船(Starliner),以及SpaceX研發的龍飛船2號和逐夢者太空飛機都擁有着世界載人飛船的最先進的技術。
中國是否能在實現攻堅戰建設之後成為美國、俄羅斯之後的世界上第三個航天大國,實現人類的第二次登月夢想,我們還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