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90年】王師北定中原奠基抗日 中共阻撓引蔣中正清黨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
主義須貫澈,紀律莫放松,預備做奮鬥的先鋒,
打條血路,領導被壓迫民眾,
攜著手,向前行,路不遠,莫要驚,
親愛精誠,繼續永守,
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
--黃埔軍校校歌
「本軍繼承先大元帥遺志,欲求貫澈革命主張,保障民眾利益,必先打倒一切軍閥,肅清反動勢力,方得實行三民主義,完成國民革命。爰集大軍,先定三湘,規復武漢進而與我友軍國民軍會師,以期統一中國,復興民族。」
1928年12月29日,東北軍閥張學良通電擁護南京中央政府,降下代表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宣佈服從國民政府,史稱東北易幟--東北易幟標誌著北伐勝利,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中國,「北洋時期」正式結束。
承國父遺志 蔣中正誓師北伐
滿清滅亡後,袁世凱接掌國家權柄,但由於稱帝等原因致使眾叛親離,並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決裂。袁氏去世後,其部將為爭權奪利互相攻伐,中國由此進入了軍閥割據、兵禍連年的「北洋時期」。至上世紀20年代,國民黨逐漸佔領了兩廣地區,成為當時割據勢力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1926年2月24日,蔣中正(又名蔣介石)為完成國父孫中山統一中國的遺志,建議國民政府(當時中國分裂為南北兩大政府,各路軍閥名義上奉北京政府為正統)北伐。7月1日,蔣中正頒發北伐部隊動員令,令曰:「本軍繼承先大元帥遺志,欲求貫澈革命主張,保障民眾利益,必先打倒一切軍閥,肅清反動勢力,方得實行三民主義,完成國民革命。爰集大軍,先定三湘,規復武漢進而與我友軍國民軍會師,以期統一中國,復興民族」。
7月9日,亦即90年前的今天,蔣中正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在廣州誓師北伐。蔣中正以總司令身份敬謹接受並宣誓、閱兵,同時發表宣言,通電全國,揭櫫北伐之宗旨,「在造成獨立自由之國家」及「推倒軍閥與軍閥所賴以生存之帝國主義」。
北伐進程依軍事進展可分3期,所採取的戰略方針為「各個擊破」。第1期以武漢為目標,首殲吳佩孚;第2期目標為南京,討伐對象為孫傳芳;第3期直抵北京,肅清張作霖及殘餘軍閥。統一全國的北伐大業,於焉展開。
進軍三湘 攻克南昌
早在同年6月,國民革命軍即已分軍北進,進軍三湘(湖南);吳佩孚率25萬大軍迎擊,當時主攻之北伐軍僅約6萬人,然而靠高昂之士氣與高明之戰術將吳佩孚逼得節節敗退至汀泗橋。吳佩孚親帥主力到前線指揮作戰,欲與革命軍決一死戰。即使如此,吳軍也無法抵擋北伐軍凌厲的攻勢,雙方在槍林彈雨中激戰、死傷遍野。幾經衝殺決戰後,國民革命軍終取得最後勝利,吳軍北潰。
國民革命軍於汀泗橋擊潰吳佩孚主力後,不久平定湖南全境。蔣中正於8月進駐長沙指揮並策訂攻略武漢計畫,決定兵分三路發動總攻擊,於9月1日進迫武昌(武漢三鎮之一),經40天圍攻,終於10月10日攻克獲勝。吳佩孚率餘兵逃竄河南,湖南、湖北至此底定,第1期目標順利實現。
國民革命軍隨即啟動第2期北伐,但遭遇了北伐以來最強的勁敵,在攻占孫傳芳治下重鎮南昌的過程中,雙方反覆衝殺,戰況激烈,死傷慘重,歷時近兩個月於11月才攻克南昌。蔣中正隨即進駐南昌,南昌遂為革命軍之最高指揮中心。是役,革命軍得力於城內民眾與學生的響應,擾亂敵軍行動,並協助革命軍作戰,終獲得勝利。
中共阻撓北伐 蔣中正決意清黨
國民革命軍於1927年3月22日進佔上海,次日克南京。時共產黨份子藉由「聯俄容共」政策,寄生國民黨內,於創校(黃埔軍校)建軍歷程中不斷發展自身實力,伺機奪權。蔣中正誓師北伐之時,中共領導人陳獨秀曾公開發文反對,及見北伐軍勢如破竹,且基於國民政府治權擴張,有利其工農運動的推展,才迅速調整策略,加入北伐行列。中共實際上是藉北伐來擴張實力,與其後來藉抗戰來壯大力量,可謂一以貫之的策略。事實上,中共雖協助運動群眾對抗軍閥部隊,惟亦連續在宜興、長沙、海陸豐、廣州等地發起暴動,企圖奪取北伐成果,而國民黨中央復陷於派系之爭,因此蔣中正毅然決定於4月12日在東南各省實行全面清黨,剿除共產黨勢力。
4月17日,中央政治委員會議議決國民政府於18日開始在南京辦公,推胡漢民為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兼中央政治會議主席。次日,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成立,與以汪兆銘(又名汪精衛)為首、尚未與共產黨決裂的武漢國民黨左傾政府相對抗,形成北伐史上的所謂「寧漢分裂」。
寧漢復合 東北易幟
1927年7月,汪兆銘政府識破蘇聯侵華企圖,知悉蘇聯顧問鮑羅廷欲分化國民政府,以助中國共產黨奪取武漢政府權力之策略後,遂決定在武漢「和平分共」,通過「取締共產議案」,罷黜鮑羅廷及其他蘇聯顧問。廣西、廣東和湖南等省亦分別在李宗仁、李濟深、何鍵、朱培德等主持下開始清共。
8月1日,武漢政府軍事主力,張發奎部下之中國共產黨員在南昌發動兵變,國民黨視為暴動,中國共產黨宣稱此為南昌起義。武漢國民政府事後承認疏於防共,宣布通緝中國共產黨員。中國共產黨在幾次武裝暴動失敗後,退到農村地區發展。國民黨與共產黨正式決裂後,雙方持續了數十年的鬥爭。
8月14日,蔣中正因局部戰鬥失利而下野。8月19日,武漢政府宣布遷都南京,是為「寧漢復合」。為了繼續推進北伐,1928年1月,蔣中正復出。支持北伐地方派系馮玉祥手下的國民軍,及閻錫山手下的北方革命軍併入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令受到寧漢分裂和清共打擊的北伐士氣大振。
國民革命軍4月在徐州再次誓師北伐,大軍勢如破竹,屢破張作霖部。6月,張作霖退出山海關外,旋即被日本關東軍在瀋陽皇姑屯站炸死(近年有新說法稱實為蘇聯為之再嫁禍日本),北伐軍進佔北京。12月,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北伐大業終告成完。
北伐後全國名義上實現統一,結束軍閥混戰之局,力挽國家進一步分裂的危機--如果日寇侵華時,中國仍是四分五裂之局,戰爭結果或許將大為不同。自國民政府遷往南京後,在內外交煎、形勢極為艱難之時,中國仍能迎來被稱為「黃金10年」的發展時期,經濟、軍事、教育等內政與外交領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奠定對日抗戰之條件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