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外長會|日本棄台的序曲:從「台灣有事」到「無事論」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12月25日,中日外長的會晤成為近期亞太地區最受矚目的外交事件。日本外務大臣岩屋毅首次訪華,不僅與外交部長王毅進行了一場被描述為「友好積極正面」的會談,還與國務院總理李強見面。表面上,這次會議的主題聚焦於經濟合作、軍事活動,以及雙邊貿易中的敏感問題。然而,更令人關注的是,岩屋毅在台灣問題上的表態,成為一次意味深長的轉折。

台灣「有事」到「無事」的轉變

自安倍晉三執政以來,「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論調已經成為台日關係的標誌性口號,並多次被台灣親日派、民進黨眾,以及日本右翼政客套以政治手段渲染,試圖構建台日共同體的幻想。然而,隨著石破茂內閣上台,日本外交政策逐漸回歸現實主義,尤其是在中日關係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的背景下,岩屋毅此次公開否定「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並提出「無事論」(和平論),標誌著日本對台政策的重大調整。

李強2024年12月25日在北京會見日本外相岩屋毅(左)。(日本外務省)

岩屋毅在中日外長會前接受鳳凰衛視訪問時明確表示,他不喜歡「台灣有事」的說法,並認為台灣應該是「無事」,而不是「有事」。他進一步解釋,「有事」通常是指武力改變現狀的情況,而這種情況絕對不應該發生。這一表態,無疑是在對外釋放日本並不願意被台灣捆綁在地緣政治衝突中的信號。

「無事論」的真正含義

值得注意的是,岩屋毅口中的「無事」並不僅僅是希望台灣和平穩定(無事),而更像是一種給北京的信號:日本不想被牽連(日本期望維持和平)。從外交層面來看,這其實是在對中國表態,日本希望與中國維持穩定的關係,並在區域穩定中扮演建設性角色。

日本故首相安倍晉三的遺孀安倍昭惠的言論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同樣在中日外長會前夕,安倍昭惠在12月22日接受日本李登輝之友會之邀在東京演講,她雖然提及丈夫曾說過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但隨後話鋒一轉,強調應該思考如何避免「有事」的發生。這一「轉向」,實際上是在為日本政壇的「棄台論」鋪路。換句話說,「無事」(和平)的核心含義不是確保台灣無事,而是確保日本無事,意即:台海衝突不干日本的事。

已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妻子安倍昭惠。(GettyImages)

日本務實主義的選擇

從中日外長的公開表態中可以看出,石破茂內閣選擇了以務實主義為主軸的對華政策。王毅強調,中日關係穩定了,亞洲就更加穩定,而亞洲穩定將在世界發揮更大作用。這一表態與岩屋毅的「無事論」形成了巧妙的呼應。對於日本來說,中日關係的穩定遠比台日關係的虛幻友誼重要得多。

同時,考量到中日經濟的高度依賴性,以及在美日同盟框架下的約束,日本確實希望台灣能夠維持現狀,避免將日本捲入可能的軍事衝突。然而,日本政客此際發聲的「無事論」也意味著一旦台海局勢惡化,日本將以此為藉口選擇最小程度的介入,甚至不介入:因為日本此刻已經「超前佈署」,做盡了如何讓台灣無事的努力,真的台海出現軍事衝突爭端,日本在此前已經盡力了,努力過了,他日真的不幸爆發衝突,日本已經仁至義盡,因此沒有再有負擔。

12月17日,駐日本大使吳江浩稱,宣揚「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甚至鼓噪「保衛台灣」,就是在侵犯中國主權。(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官網)

簡言之,安倍昭惠、岩屋毅等人近期言說的「無事論」等於為未來打了一記預防針,即台灣無事最好,日本也希望台海和平,但萬一有事,日本希望自己無事。這種態度,實際上拋甩了台灣對於「台日命運共同」的精神寄生,已經是一種隱性的「棄台」表現。

對台灣而言,日本「無事論」的提出是一記警鐘。過去台灣過度依賴對日友好關係的虛假想像,並希望藉此拉攏國際支持。然而,現實是,日本始終以自身利益為優先,台灣必須認清,中日關係的重要性遠超台日關係。

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同日本外相岩屋毅共同出席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磋商機制第二次會議。(外交部官方網站)

總的來說,岩屋毅的「無事論」可以視為石破茂內閣主政下,日本外交政策調整的重要標誌,也是對台灣的一次間接警告。台灣必須清楚認識到,日本的外交方針並非建立在對台灣的道義支持上,而是基於對自身國家利益的計算。台灣寄望特定國家的政治表態,那怕是日本,讓自己沉溺於「台日共同體」的幻想,凡此種種都無異於「請鬼拿藥單」,終究求人不如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