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功將春節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擊敗越南韓國的「溯源戰」
中國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慶春節成功入列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民眾普天同慶準備在一個月後迎接首個非遺春節的同時,也在高呼中國在這場春節溯源爭奪戰中獲勝。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星期三(12月4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聯合國的介紹文說,春節標誌著新一年的開始,中國民眾通過各種社會活動迎接新年、祈求好運、慶祝家庭團聚並促進社區和諧。春節不僅弘揚家庭價值觀、社會凝聚力與和平,也為中國人民提供身份認同感和文化延續感。
消息公布後,「春節申遺成功」詞條迅速登頂微博熱搜榜,不少中國網民形容這是「中華民族的頭等好消息」,正式向全世界宣告「春節是中國人民的春節」。
有網民期望能得到更多的春節假期,「申遺成功了,還不多放幾天假,直接放到元宵節嗎?」但也有網民冷眼看待稱,即使申遺成功,現在連煙花都放不了,過往春節的年味已所剩無幾。
互聯網歡天喜地的輿論氛圍很快就變成針對韓國、越南等鄰國的冷嘲熱諷。有網民說,近幾年韓國和越南頻頻挪用中國的文化並占為己有,韓國偷走了中國的中秋節、端午節、泡菜,這下春節終於偷不走了,「怕是破大防了吧」。
有網民說,雖然中國慶祝了幾千年的春節不需要得到聯合國的認可,「但是可以讓韓國人破防,就是好事」。
還有網民呼籲應禁止媒體再將春節翻譯成「Lunar New Year」(農曆新年),應該「嚴謹一點,寫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華人新年)、Chunjie(春節的音譯)或是中國新年」。
不僅是網路輿論,官方媒體也紛紛發文強調春節作為中華文化的價值。
新華社報道稱,春節是內涵最為深厚、內容最為豐富、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廣泛的中國傳統節慶。數千年來,春節維繫和強化著個人、家庭和國家的情感紐帶,對中華文明的綿延賡續發揮重要作用。
報道說,隨著海外傳播範圍的日益擴大,春節已成為「世界普遍接受、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春節申遺成功對增進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實踐全球文明倡議、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環球時報》英文版報道則稱,此次申遺成功,代表了國際社會不僅認同中國文化及其和平和諧的價值觀,也認同春節所承載的家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良好關係等人類共同價值觀。
截至目前,韓國和越南媒體沒有就中國春節申遺成功進行廣泛報導,但有韓國媒體留意到中國網民針對韓國的言論。其中有媒體稱,將「農曆新年」稱作「中國新年」缺乏包容性,因為韓國和越南等國家也在慶祝春節。
春節爭奪戰
春節是以農曆計算的中國傳統新年,在韓國、越南、泰國、新馬等全球20多個國家都是法定假日。據《人民日報》統計,目前全球約有五分之一人口慶祝春節。
與中國人包餃子、搓湯圓等傳統習俗不同,各個國家的民眾會因地域文化不同而過上截然不同的春節。如新馬一帶的華人過春節時一般會和家人朋友「撈魚生」,韓國人是吃年糕湯,越南人則習慣在春節期間包粽子。
但最能激起口水戰的,還是春節的英文譯名及溯源歸屬問題。
韓國誠信女子大學教授徐坰德2022年1月曾在臉書發起號召,呼籲將春節的英文譯名都改為「Lunar New Year」,以反對穀歌日曆和各家媒體將亞洲各國的春節都譯為「Chinese New Year」。
徐坰德還曾抗議中國對泡菜、參雞湯、韓服起源的聲索。
去年2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在校內張貼介紹亞洲各國春節習俗的活動展板被塗鴉,原本的「Lunar」字眼被改成「Chinese」。
事後,有南大中國留學生在小紅書上發帖,指責校方要求學生組織必須使用「Lunar New Year」而非「Chinese New Year」,表示這是不尊重華族學生。
對此,南大發言人回應媒體詢問時指出,南大除了中國留學生,也有來自韓國、越南等各國的學生與職員,本著多樣性和包容性的精神,才選擇使用「Lunar New Year」。
「Chinese New Year」和「Lunar New Year」的不同在於翻譯的角度,前者是以國家和文化層面出發,特指中國人和華人的新年;後者則從陰曆曆法出發,指的是月球運行和月相週期變化意義上的新年,一般也指代農曆新年。
只是,看在不少中國人眼中,無論是翻譯成Lunar New Year還是直譯成Spring Festival,都是有心人士刻意把來自中國的傳統節慶「去中國化」,試圖將其占為己有。
這類爭議並非只在中國發生。去年1月,韓國女子音樂組合NewJeans成員Danielle在留給粉絲的資訊中使用了「Chinese New Year」一詞後,也遭到韓國網民的出征。
此外,越南政府新聞網在2022年大年初一曾發文稱,農曆春節起源于越南而非中國,並強調根據越南民間故事,春節習俗早在中國三皇五帝時期前就有,之後才被華夏民族引進並沿用至今。
不可否認的是,春節早已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國籍能夠獨佔的節慶。說到底,春節的溯源與英譯之爭,不外乎就是一場在身份政治興起下的文化話語權之爭。
中國輿論圈對春節稱呼和英譯統一、反對「去中國化」的訴求,是試圖向外界展示春節是「世界普遍接受、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但姿態如果顯得過於高高在上,恐怕有粗暴地抹去其他國家慶祝春節時早已構建出的獨有文化與社會標誌之嫌。畢竟,過年過年,講究的是送舊迎新、和和氣氣、高高興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