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怎麽看待金融三巨頭、發改委、財政部三場發布會?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9月24日,金融三巨頭國新辦新聞發布會,超預期的政策釋放將壓抑已久的市場熱情激發;10月8日,發改委國新辦新聞發布會,市場翹首以待的「萬億」刺激政策落空,市場多空博弈激烈;10月12日,財政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此時市場預期已有降低,發布會在不披露規模數據的情況下,最大程度釋放了政策態度和政策空間。

一個明確的數據:超長期特別國債陸續下達使用,後三個月,各地共有2.3萬億元專項債資金可以安排使用。一個明確的態度:逆週期調節不僅包括已進入決策程序的政策,還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似乎市場期待被高高舉起卻一次次落空,市場也因此出現了過山車行情。中央政策意圖究竟意欲何為?

9月24日,金融三巨頭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清亮相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介紹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政策發力,突發重磅——降準、降息、降貸、設創新貨幣工具、研究評準基金、設立專項貸款……超預期的超級利好引爆了資本市場。

為什麽金融三巨頭突然這個時候召開了這麽一個國新辦發布會?毋須諱言,中國經濟的委靡不振,確實到了一個關鍵時刻,不僅是市場信心羸弱,且對於GDP「保5」確實已經形成了壓力。本次刺激政策出台的大背景,是經濟下行壓力已在相當程度上波及到居民就業、收入和消費,波及到地方政府「保基本」的正常運轉,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情緒非常低迷且還在擴散。

人行行長潘功勝表示,支持房地產市場風險化解和健康發展。(REUTERS/Tingshu Wang TPX IMAGES OF THE DAY)

雖然中國經濟有韌性,但邊際趨勢一直在向下。若政府再沒有大行動,政策措施小打小鬧不溫不火,經濟不是沒有可能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這個時候,金融三部門央行、金融總局、證監會斷然出手。尤其是央行,除了大幅度降準降息外,祭出了「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兩大利器,一舉扭轉了市場信心。

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最直接的觀感就是中央「放水」了,然後二級市場交投活躍,呈現出股指的瘋漲。但真正央行的下場的決定性意義有二:其一,從改變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價值認知入手,快速提升整個市場乃至全世界對中國經濟的正面印象。過去大家覺得中國經濟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現在覺得這也可以,那也不錯。這種效果,千金萬金難買。其二,以鮮明有力的態度告訴世界,中國政府對提振市場信心,有能力、有辦法、有魄力。如果說國有金融機構下場,是國家隊下場;央行、金融總局、證監會齊下場,這就是國家下場。其威力,自然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這兩年來,市場和社會氛圍都已經憋到了一定地步,都在等待一個信號釋放自己的壓抑,這次國家的下場,不僅是一個符號的釋放,更是真金白銀上要動手了,市場對中央的信心一下子就回來了。

「這一攬子政策超出了市場預期,可以說是中國自2015年以來最全面的寬鬆措施。」 「個別措施並不令人意外,但整體力度超出預期,並且一攬子政策的同時推出,明顯旨在恢復市場信心。」總體來看,這些寬鬆措施有助於應對各行業、經濟活動脆弱和通縮壓力等短期宏觀挑戰。同時,這一攬子政策有助於消除潛在的四季度經濟增長率下行風險。這是摩根大通對近期超強政策的研判。高盛研究部則認為,此次政策組合向市場傳達的方式體現出政策制定方的深思熟慮,旨在最大限度地發揮寬鬆政策的市場指引作用,扭轉圍繞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悲觀情緒,突顯中國有能力實現經濟轉型和實現其增長潛力,從而重拾投資信心。

2024年10月8日,上海,大屏顯示股市行情。(視覺中國)

摩根大通和高盛的研判,基本上就是外資的代表性看法。不論是對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是對經濟信心而言,2024年9月的最後一周都注定是載入史冊的一周。當國家下場,看空中國的陰霾迅速離場。去年底,外資機構的普遍策略還是避開中國資產,所謂「Anything But China」(ABC)。而今,僅僅幾天功夫,新的ABC策略出現了,其內涵變成了「All in buy China」。從「只避中國」到「全押中國」,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事實上並無變化,但關於中國經濟基本面的看法發生了天大的變化。

這不僅再次證明,當今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拼的是信心,信心一回來就氣勢如虹。而這裏其實更重要的思考是,資本信中央能夠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縱觀可見,對中央而言,確實有很多的「工具」,只不過有時候還是克制,克制並等於沒有辦法。只不過有時候人們不願意相信它的克制,負氣的認為是它沒有辦法。但,一旦動真格的,就氣勢如虹。

沉悶的市場氛圍被打破,市場開始躍躍欲試。國慶長假之後第一天10月8日的發改委「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紮實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有關情況的國新辦發佈會就吊足了胃口,發改委主任及4位副主任一同出席,僅這個配置,同金融三巨頭同台是一樣舉無僅有的。市場自然期待添柴加火。

10月8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提,一攬子增量政策包括五個方面: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幫扶力度、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提振資本市場。這次會議向社會釋放一個明確的信號:一攬子增量政策是在全方位發力,打出政策「組合拳」。因為在這次發改委會議上沒有釋放「刺激政策」,更沒有看到「數字」,市場極高的預期落空,之後也表現在里市場反應上。但事實上,國家發改委承擔著政策執行協調中樞的角色。從機構職能上看,發改委是宏觀管理和經濟綜合部門,要負責做好政策間的統籌協調,承擔政策一致性的評估,確保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推動一攬子增量政策的落地實施。這就是做了發改委的本職工作。沒有一個部門比發改委更適合出來講「一攬子政策」,當然,也期待這場發布會之後其他部門再對具體領域的政策安排做詳細解釋。

如今回頭看,其實在發改委國新會之前,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會議上提要「加力推出增量政策」;9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研究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的落實工作。才有了10月8日,發改委國新辦發布會「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從謀定方向到研究部署再到系統落實,愈來愈具體,也愈來愈清晰。

發改委「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的通告,重點是兩方面。

其一,逆周期調節和跨周期調節的有機結合。經濟發展都有著周期性,當前的中國經濟的周期性特點就表現為,實際增速跟潛在增長率之間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通過宏觀政策的逆周期調節,來把經濟的實際增速拉回到原本應有的區間。有了這樣全局謀勢的思維,才能精準落子到關鍵之處。

其二,一攬子增量政策,一定不是一個短期的刺激,而是可持續的。發改委在會議上也提到,一攬子增量政策不單單著眼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不單單著眼實現今年的經濟目標,它瞄準的是更長時間的發展。會議上提到了三個時間點——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推動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確保「十四五」順利收官;為「十五五」打下基礎。

中國地標・中國商業區・北京商業區・北京CBD・中國旅遊。中國經濟:People stand at a shopping mall near the CCTV headquarters and China Zun skyscraper, in Beijing's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 China September 7, 2023. REUTERS/Tingshu Wang//File Photo

其實要問,為何金融三巨頭發布會之後,跟上的不是財政部發布會,而是將發改委發布會放在了中間。這是有巧妙構思的。央行真金白銀喚回資本信心,中央是要調動市場,但金融市場也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所以第二場立刻回到「一攬子增量政策」,搞清楚了,實際經濟發展,經濟基本面才是根本。而後,財政部再來「加把火」。

10月12日,財政部國新辦發布會,主題是介紹「加大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過去一周A股高開低走,從漲停開盤後,基本是一路跌到了周五收盤。市場自然會對這次財政發布會抱有超高的期待。事實上,外界對發布會結果的預期是比較兩極分化的。

在發布會之前,以外媒為主的輿論就預估新增的經濟刺激規模只有約2萬億元。而另一批狂熱的超高期待,這預期新增經濟刺激規模得超過10萬億元。而這次發布會,並沒有具體提及有多少新增的經濟刺激規模。

在一系列工作總結後,這次發布會的重點還是在於增量政策舉措,具體有四個方面

一、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較大規模增加債務額度,支持地方化解隱性債務,地方可以騰出更多精力和財力空間來促發展、保民生。

二、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提升這些銀行抵御風險和信貸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三、疊加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專項資金、稅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四、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持保障力度,國慶節前已向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下一步還將針對學生群體加大獎優助困力度,提升整體消費能力。

然後財政部部長藍佛安還重點說了句:「我再補充一點,逆周期調節絕不僅僅是以上的四點,這四點是目前已經進入決策程序的政策,我們還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

10月12日國新辦發部會上,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介紹「加大財政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有關情況。(視覺中國)

這些增量政策的安排市場看不懂也不想懂,已經被撩撥起來的市場,最敏感的就是「數字」,究竟會有多大規模刺激。於是在而後的答記者問環節中,記者有提問「市場傳言將有幾萬億的財政政策安排,剛才您也提到要較大規模增加債務額度支持地方化債,能否對此進行確認?」對於這一點的回答是,「關於你提到的具體資金數量安排問題,經過法定程序後,會及時向社會公開。」可能沒有一個具體的規模,市場是失望的。但事實上,這個數字確實得經過法定程序後才能公開。根據《預算法》規定,進行預算調整,最終是需要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而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每兩個月舉行一次,一般是雙數月下旬,最近一次可能就是10月下旬。也就是最快,可能得10月下旬才會通過預算調整,到時候才能公布具體的新增經濟刺激規模的具體數字。仔細的人其實會發現,這次發布會還是說了很多「最大」、「加大」之類的描述性詞語,特別是「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這麽一句,雖然說得比較模糊,但還是給人不小的想象空間。

這里其實希望大家能對當前中國的經濟體量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最容易拿來對比的是2008年4萬億元。但要知道,2008年,中國GDP是32萬億元,當年的4萬億元,占GDP比例為12.5%;去年,中國GDP是126萬億元,現在即使出來5萬億元的經濟增量刺激規模,占GDP比例也才4%;經濟體量大了幾倍,相比當初的「4萬億」,坦白說,就算現在10萬億級別的刺激並不誇張。但其實更需要清楚的是,2008年的4萬億經濟刺激,雖然擺脫了2008年次貸危機的影響,但這樣的大規模經濟刺激,也帶來很大的副作用,這個大家應該也都很清楚。任何經濟刺激,都是下猛藥。這個藥雖然可以治病,但是藥三分毒。所以更重要的其實是刺激究竟用於何處?是投資型、基建型,民生型、消費型,還是償債型?這些類型之間的權重如何?具體到每個方向又該如何分配?大規模的錢怎樣才能用好,用到刀刃上,而不是鬍子眉毛一把抓,什麼都可以裝到刺激的筐里?都需要斟酌好,謀定而後動。市場火熱,樂觀其成,但保持頭腦清醒,也很重要。

回頭看,從9月末開始,三場國新發布會、中央政治局會議、國常會、總理座談會……幾乎每一次會議、每一場發布會,其實都是試圖從不同角度,改善人們對於經濟基本面的預期。而對於監管層而言, 更重要的,還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去出台適宜的經濟刺激規模,太大、太小,都不行,更需要去全局考量。中央從全局觀自然有一個理性的預期,但市場是情緒化的,所以對於我們而言,還是要做好個人的預期管理,不要因為市場的狂熱,就過於拔高自己的預期,避免自己患得患失,要保持平常心。

最後值得一說的是,10月10日一大早央行就率先發布公告,大招來了——SFISF(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正式落地,一出手就是5000億。9月24日,央行行長潘功勝官宣「新工具」時是這麽說的:「第一期5000億元,還可以再來5000億元,甚至可以搞第三個5000億元……」第一個5000億來得這麽快。而財政部也明牌要「加大財政逆周期調節力度」,明講了「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中央政策的牌有很多,這一輪的政策紅利,還遠未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