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預期和市場信心比股市短期暴漲更重要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中國股市近期的暴漲引發全球投資者的關注。在美聯儲降息的背景下,央行於9月24日推出降息、降准以及支持房地產市場等一系列政策,並設立新的政策工具以提振股市。這些舉措帶來超出市場預期的政策紅利,而9月2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強化市場的樂觀預期。此次政策刺激的規模和力度空前,不僅彰顯中央在權衡風險方面,在全盤經濟風險與金融風險方面,選擇了優先照顧全盤經濟風險,還表明宏觀經濟政策思路發生重大轉變。

不同於以往逐步推出的紓困政策,這次的政策組合拳不僅着眼於短期內穩定市場情緒,還明確傳遞未來的政策方向。創新之處在於前瞻性指引和明確的政策路線圖,提升市場預期。

在政策推動下,雖然股市迎來反彈,但中國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短期的市場情緒,轉化為長期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實際上,股市的短期上漲並不能掩蓋中國經濟面臨的長期系統性問題。其中信心不足仍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市場預期和信心管理則是實現經濟持續復甦的核心。實際上,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挑戰不僅是周期性的調整,更是多維度的深層次系統性問題。在全球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經濟的長期穩定愈發依賴於市場對政策的預期和信心。但預期管理不應侷限於貨幣政策領域,而應涵蓋更廣泛的宏觀調控,這在未來的政策刺激中應占據更加核心的地位。

2020年5月27日,中國江蘇省連雲港的一個港口,工人將出口的鋼鐵產品裝載到一艘貨船上。(Reuters)

因此,當前的關鍵任務是有效管理投資者、消費者和政府官員的預期與信心。通過加強對民營經濟的保護來提升投資者信心,藉助健全的社會保障和收入調節機制增強消費者信心,同時通過更具激勵性的公務員薪酬機制提高官員信心。此外,持續推進現代化國家制度建設,也將有助於增強國際投資者的信心。在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看來,信心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政策協調和聯動,特別是要解決長期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制度瓶頸問題。

一是經濟政策的長期穩定至關重要。雖然短期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市場情緒,但真正提升市場信心,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依賴於持續的制度改革和政策的連貫性。宏觀政策的穩定、經濟的穩定,是市場繁榮的基礎,也是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的基礎。目前,許多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對未來發展缺乏信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策的不確定性和連續性不足。

安邦智庫的研究人員在調研中了解到,政策多變讓企業感到困惑。一些老牌民營企業表示,政府政策常常出現反覆,缺乏穩定性。例如,有企業反映,政府的政策出台頻繁且調整過快,往往還未充分消化,政策就被修改甚至推翻,給企業的長期規劃帶來了很大挑戰。企業普遍希望,國家在制定發展戰略時,特別是在重大領域和關鍵方向上,能夠增強政策的連貫性和可預見性。中央出台的政策應保持基本的長期穩定性,以便企業和市場能夠據此形成明確的預期,從而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

二是推動系統性改革勢在必行。國內資本市場信心長期低迷,並非市場誤讀或放大國內經濟的問題,恰恰是中國經濟種種內在問題的真實反映。尤其要指出的是,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問題,不僅是結構性的問題,而且是系統性的問題,多種問題過去長期積累而得不到解決,在現在整體不利的環境下被觸發,在某種程度上,形成多種問題集中爆發的「總清算」情景。雖然短期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可以暫時刺激市場情緒,但能夠真正提振長期信心的,仍是系統性改革的深入推進。

路透社2022年6月14日拍攝的這張設計圖片,顯示一張捲曲起來的人民幣紙幣。(Reuters)

面對複雜的形勢,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僅在於具體利好政策出台,更在於戰略上堅定大方向,給全國市場吃定心丸。尤其要注重頂層戰略、高層策略、中層政策、底層措施等不同層次形成系統合力,才能為市場提供更加穩定和可預期的經濟環境,進而提升投資者、企業和消費者的長期信心。

三是持續改善中美雙邊關係減輕外部壓力。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這個說法在外交上可能會受到質疑,但從對世界的影響方面來看,這個說法沒有問題。中美兩國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其市場和貿易規模對世界經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且兩國同為人口大國。從軍事角度,美國是公認的世界頭號強國,而中國的軍事實力也位居全球前列。無論中美之間處於和平共處、對立衝突,甚至軍事對抗的狀態,都會對全球局勢產生深遠且無可比擬的影響。近年來,中美關係急劇惡化,達到兩國建交以來的最低點,不僅拖累兩國發展,也對全球經濟構成顯著的負面影響。

自2018年中美關係惡化以來,這一局面已持續超過六年。在我們看來,中美關係雖然難以從根本上回到過去,但同樣難以在極端惡化的狀態持續太久。原因在於,中美關係並非敵對關係,長期維持極端對立關係的綜合成本極高。當前,中國正處於經濟發展關鍵風險期及台海問題壓力期,需要緩和中美關係。而美國在全球舞台上因兩場戰爭承受巨大壓力,也同樣需要穩定中美關係。在當前形勢下,推動中美關係走出惡化狀態,符合中美兩國利益和地緣政治邏輯。因此,未來中美可能將出現一系列「技術性改善」,推動雙邊關係逐步走向緩和。

中美關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2024年4月26日上午在北京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不在圖中)舉行會談。(Mark Schiefelbein/Pool via REUTERS)

四是正視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觀察今年以來國內經濟運行的真實情況,可以肯定,民營企業普遍信心不足、發展受阻,是導致經濟恢復不如預期的重要原因。雖然中央領導多次呼籲,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自己人,但在現實中,民營企業並未被當作真正的自己人。安邦智庫的研究人員在很多場合與政府官員和企業家交流過,大家的一致看法是,國有企業才是國家的「親兒子」,民營企業最多隻能算是「親侄子」。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政府可以完全控制和管理國有企業的人、財、物,也就是說,國企是完全聽命於政府、完全受控於政府的資產或企業組織。與之相比,資產所有權屬於私人或非公有股東的民營企業,並不會完全聽命於政府的調配。

因此,在體制內看來,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還是親疏有別、內外有別的兩類微觀市場主體。在我們看來,這種邏輯實際上是類似於「血統」的「體制邏輯」,它與更深層次的體制因素有關。基於此,國內對於民營企業的一些「管理」政策和做法也就不奇怪了。安邦智庫的研究人員經常舉的一個例子是:中國民營企業的「歸口管理組織」是全國工商聯。全國工商聯是代表國家來組織、協調民營企業家的一個組織。長期以來,全國工商聯在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在根本上,全國工商聯「管理」民營企業仍是基於「統戰」思維,民營企業是國家的「統戰」對象。我們認為,只要以「統戰」思維來看待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就不可能真正成為自己人。

需要指出的是,市場信心的建立並非一日之功,而是依賴長期的一致性、透明度和改革帶來的實際成效,以形成穩定的市場預期。其中,制度建設是提升信心的關鍵。當前,中國經濟已從傳統的投資驅動模式轉向創新和消費驅動,這一轉型迫切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通過法治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制度設計,政府能夠為市場提供更加透明、公平且可預期的環境,進而增強各類經濟主體的信心。持續推進制度改革正是提振市場信心的關鍵,也是中國數十年來改革開放成功的重要經驗。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4年3月27日在北京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強調中國經濟是健康、可持續的,中國的改革不會停頓,開放不會止步,歡迎美商繼續「投資中國、深耕中國、贏在中國」。(新華社)

總體來看,股市上漲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也僅是成功的初步階段。中國必須藉助這一勢頭,穩步推進全面、系統的改革措施。更為關鍵的是,通過有效的政策工具和制度改革,持續增強市場的預期和信心。中國經濟發展潛力依然巨大,央行的政策已開始釋放被低估的股市價值。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未能充分發揮其潛力,只有通過一系列系統性改革和政策的穩定執行,才能像釋放股市潛力一樣,釋放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因此,中國在政策調整上的空間依然廣闊,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穩妥管理長期預期,才能確保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健發展。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國市場當前面臨的普遍信心不足問題,不僅僅是技術性問題,而是源於內外因素作用下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結構性問題、系統性問題。因此,股市的短期上漲無法掩蓋中國經濟的長期問題。對於中國經濟而言,真正需要解決的是加快系統性改革的推進,重建市場的長期穩定預期和信心。

本文經安邦智庫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