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重振旗鼓 中國發射洲際彈道導彈有哪些戰略意圖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過生日的9月25日上午,解放軍向太平洋發射了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如同一份12歲的「生日禮物」。

多名觀察人士推估,解放軍當天發射的是能覆蓋全球的「大殺器」東風-41,這次試射成功標誌了中國的戰略核打擊能力得到驗收。中國國內輿情歡騰,國際社會則高度關注。

國防部公布消息稱,本次發射是年度軍事訓練例行性安排,「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和目標」,但從導彈以太平洋為發射方向來看,威懾美國的意圖十分明顯。中美持續對抗,以及美國今年在菲律賓呂宋島部署的「堤豐」中程導彈系統等事件,都是部分原因。

但這次發射的背景,應該並非由於一兩起局部性事件,更像是中國一種長期戰略的開始。解放軍特意選在遼寧艦正式入列紀念日祭出這個大動作,要「秀」的就是12年來解放軍為進軍遠洋而練出的「肌肉」,也是進入新階段的座標或對外「通告」。

發射活動在上午8時44分進行,國防部在10點03分就公告,24小時內公布現場高清圖片,這樣快速的通報節奏既是展示透明,更是展示威懾力與自信,並間接為未來的類似活動樹立規則。

解放軍被指興建第三處洲際導彈發射井。(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

於2017年投入實戰部署、曾在2019年中國國慶閱兵式上公開亮相的東風-41,是中國在役的最新型洲際導彈,可攜帶十枚分導式核彈頭,每個彈頭都有獨立瞄準系統,能隨時根據目標來變換行進軌跡。這個「大殺器」的射程為1萬2000至1萬5000公里,如果從中國東部發射,30分鐘即可抵達美國本土,能夠打擊美國全境。

對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中的美、俄、英、法國而言,發射洲際導彈並非罕見的事情。中國在這方面是較為克制,上次發射洲際導彈還是44年前。那麼,在近期中美兩軍關係明顯改善,解放軍南部戰區司令員吳亞男與美軍印太總部司令帕帕羅本月才剛影片通話,又在美國夏威夷見過面後,中國反而對美做出核威懾動作,是要發出什麼信號,意圖又是什麼?

這個問題得從軍事、政治和戰略等幾個角度來思考。

從軍事上說,在中國加速向全球投射軍事影響力的過程中,測試與驗證遠端武器的可靠性、收集有關的參數,是必然的動作。官媒《新華社》稱,這次發射的洲際導彈「攜載訓練模擬彈頭」,「有效檢驗武器裝備性能和部隊訓練水準,達到了預期目的」,就透露了軍事訓練的目標。

中國發射洲際導彈另一個隱而不宣的意義,是在於宣示此前醜聞頻傳的火箭軍已重振旗鼓,而且戰鬥力並沒有受損。粗略統計下來,去年至今落馬的火箭軍高層至少有八人,從魏鳳和到周亞寧和李玉超,首三任火箭軍司令員齊刷刷落馬,原火箭軍參謀長孫金明也被開除中共黨籍,這種「窩案」當然會損害軍隊與領導人的威信。美國媒體還曾引述情報消息稱,解放軍的一些導彈注水、導彈發射井無法有效運作。

2023年7月起,陸續有軍隊和軍工企業高級幹部被免職,有的已被罷免人大代表、撤銷政協委員資格,有的被開除中共黨籍。涉及人士包括中央軍委委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李尚福,全部三任火箭軍司令員李玉超、周亞寧、魏鳳和等。圖為魏鳳和。 (Getty)

在上述背景下,這次成功發射讓火箭軍聲威大振,也等於為「導彈注水」等說法闢謠,對外與對內都有政治意義。此外,面對中國經濟的持續低迷,解放軍大顯軍威也會起到鼓舞民眾士氣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隨著國際形勢日益複雜、中國的軍事實力持續壯大,中國可能將擁有覆蓋全球的戰略核打擊能力,作為崛起大國的「標配」。中國這些年不斷加強軍事實力,除了為維護領土利益,也將軍事實力視與美國直面競爭的底氣,認為只有當中美軍事實力旗鼓相當、美國失去壓倒性的軍事優勢時,美國與西方世界才會接受中國崛起,放棄對華遏制的戰略。沿著這個邏輯,中國未來可能會理直氣壯、常態化地展示戰略威懾力,迫使有保留與質疑的其他國家「習慣」。

從迄今的表現看,中國仍期望以和平方式崛起,和平展示軍事威懾力,但最終能否確保和平還取決於許多因素,擦槍走火的風險不容小覷。遠的不說,國際軍備競賽已在開打,大中小國家頻繁的摩擦與軍事活動,也讓亞太地區緊張局勢一再升溫。

對於中國這次發射洲際導彈,美國與法國確認接到了中國的提前通報,五角大樓還肯定這是「朝向減低誤解與誤判風險的正確一步」。澳洲與新西蘭則表達了擔憂與質疑,日本更批評中國未提前通知,並指中俄兩軍相繼侵犯日本領空領海,讓日本「有強烈的危機感」。

在面對戰爭與和平的選項時,中國人民與幾代領導人一向謹慎,並不好戰。然而,中國或本區域國家將內部矛盾外移的風險始終存在,中、美、日以及台海兩岸的長期不信任甚至敵對狀態,更是在不斷增大衝突失控的風險。當大國擁有大量核武器時,戰爭的代價必然更為慘重,所有各方不得不慎之;大國崛起所帶來的變化,需要各方都做出冷靜與理智的選擇。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