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司機獨享、車內臭氣熏天 內地網約車不整改只能自捱盛夏寒冬
入夏以來,高溫難耐,內地網約車司機拒開空調(冷氣)的現象,引起眾多乘客不滿。如果乘客要開,司機就要額外收費,雙方僵持不下,讓這場「空調之爭」最近登上熱搜。
有網民還發現如此讓人哭笑不得的一幕:他在搭乘網約車時,室外33攝氏度高溫,車內溫度應該更高,司機卻為駕駛座包上塑膠膜,將自己和空調封在一起。除了駕駛位窗戶之外,其餘窗戶全部打開。
顯然,這名司機這麼做的目的是讓空調只吹向他自己,不讓乘客一起享受清涼舒適的乘車環境,為的是節省油費。
這名司機的行為可以說是相對極端,內地多數司機大概沒有這等閒工夫,他們乾脆自己也不要吹空調,原因是——「開不起」。
開空調每天油費至少增20元
網約車司機們算了一筆賬:開空調每天至少增加20元(人民幣,下同)的油錢,一個月就要600元。如果車的排量大,一個月得多支出1000多元。關鍵是,開空調產生的油耗費用,全部由司機們自己承擔,對收入產生不小的影響。
內媒《工人日報》聯合重慶市總工會工匠學院進行的空調油耗測試結果表明,隨著溫度升高,開空調汽車油耗會越來越大。在20攝氏度環境中開空調,油耗會增加10%至20%,而在40攝氏度環境中開空調,油耗會增加30%以上。
因此,多數司機為了保障收入,寧願在封閉狹小的空間忍受酷熱天氣,也選擇不開空調。重慶一名網約車司機直言,常被平台派單特惠快車,「一單五公里的單子就標價11元,如果還要開空調,那幾乎等於白跑一趟了」。
從乘客的角度出發,即便搭的是特惠快車,司機為他們提供涼爽的乘車環境,應是基本的服務配置。這就像食客到餐館吃飯一樣,餐館為他們提供免費的桌椅和餐具,應是基本的餐飲服務內容,餐館不應收取額外的桌椅費或餐具費。
事實上,司機與乘客之間的「空調之爭」並非新的話題,幾年前也曾出現過,說明司機們對經濟成本的考量與乘客們對基本服務的要求,至今仍然無法取得平衡。反之,一方經濟利益與另一方個人權益的矛盾,如今顯得更加尖銳,而背後的原因離不開越來越極端的高溫天氣,以及不斷上漲的油價和生活費。
網約車越來越臭
除了開不開空調的爭議,網約車越來越臭的趨勢,同樣登上熱搜引起熱議。
新浪新聞《圖數室》欄目今年5月以「網約車」「臭」為關鍵字,對近1900條微博討論做了篩選統計,結果發現網民的吐槽集中體現在:車內臭到使人暈車、打車就像進司機被窩、打到臭車頻率高,急需平台介入整治等問題。
不少網民申訴,網約車內肆意彌漫的異味讓人叫苦不迭,尤其是門窗緊閉,需要空調取暖的冬天,哪怕在冷風中的意識有多麼清醒,一進網約車裡就立刻被熏得頭暈腦脹。若是重視性價比而選擇拼車,還要面臨同行人員們各種味道的穿插交織的「危險」,叫人苦不堪言,抱怨是「花錢受罪」。
平台滴滴進行的一項關於「網約車10大不文明行為」的投票,結果顯示,近三成使用者認為網約車司機不文明行為問題裡最多的就是車內環境,其中車內異味問題,以16.2%的佔比高居榜首。
車內的臭源自哪裡?《廣州日報》一篇評論總結說,一方面是因為司機不注重車況衛生。據統計,截至2023年12月,網約車司機註冊量已經突破650萬,從業者的大量湧入,意味著網約車競爭越來越激烈。不少司機為了賺錢,幾乎在車內解決吃、喝、睡。如果不注意通風換氣,味道必然難聞。
絕大多數都是專職開網約車的男性,為了省下房租,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不租房,就乾脆住在車上。
另一方面,臭味也與目前管理法規的缺位有一定關係。現有的網約車經營服務管理辦法,更多著重於對營運車輛和人員相關資質的規範,對車況衛生以及駕駛員儀容儀表方面並沒有較為明確的要求。
現在炎炎夏日,打車如同蒸桑拿,如果車內原本就臭味重,可以想像旅程會是怎樣的體驗。雖然開不開空調表面上是司機與乘客之間的利益之爭,但不開空調,影響的不只是乘客們的出行體驗,司機們其實也在同個環境中為生計辛苦奔波。
平台抽成不透明
專家普遍認為,網約車司機不願或不能保證基本服務,問題的背後是平台抽成的問題。重慶工商大學教授莫遠明分析,一些網約車平台抽成比例達到25%甚至更高,而每一單的抽成比例、計算方式卻是一筆糊塗賬,倒逼司機不開空調以節省費用。
莫遠明指出,當運價水準不斷逼近司機的運營成本時,網約車司機原本該給予乘客的服務自然無法保證。
他說,低運價正在剝奪乘客的空調使用權以及服務體驗;只有將運價水準設定合理,才能讓整潔舒適的網約車再次回歸。
事實上,乘客體驗下降、司機壓力增加,背後折射出的是網約車行業今非昔比的現實。
官方2016年發布推進網約車行業發展的政策之後,多個平台同時上線,「燒錢」迅速擴張,打破傳統計程車行業的壟斷格局,提升消費者的打車體驗,降低乘客的出行成本,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當年網約車行業就曾被視為吸納就業的「蓄水池」之一。
不過,自去年以來,市場逐漸飽和,隨之而來的是日均單均收入降低、等單司機和乘客之間僧多粥少嚴重倒掛、工作時間大幅拉長……
以廣州為例,內媒《每日經濟新聞》7月7日報道,當地網約車司機日均營收從343.34元降至311.63元。這意味著一些網約車司機即便是「整月無休」,在未扣除用車成本的情況下月收入也不超一萬元。
根據廣州市交通運輸局每月發布的《廣州市網絡預約計程車市場運行管理監測信息月報》,從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廣州報備網約車數量從9萬7400輛增至12萬1200輛,註冊駕駛員從12萬9100增至13萬8500。與此同時,從去年12月到今年5月,網約車日均訂單量則從14.21單下降至12.22單。
市場接近飽和 各地發布風險預警
面對這樣的趨勢,多地接連發布網約車行業風險預警,例如長沙、三亞、深圳、濟南、東莞、溫州等城市去年5月警告,當地網約車接單量正在下降,市場運力已接近飽和,提醒民眾「理性做出從業選擇」。
今年以來,景德鎮、蘇州、重慶、莆田、商丘等城市也發布類似預警,公開提醒人們慎入網約車行業,因為網約車運力已遠超實際需求。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網約車市場飽和反映出內地就業市場乃至經濟形勢日益嚴峻。越來越多人在沒有太多就業機會的現實下,選擇門檻相對低許多的網約車行業。平台當前的運營模式,卻無法保障司機權益,直接影響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如此一來,乘客們在這個盛夏預計還得繼續忍受又熱又臭的乘車環境,而這無疑會加劇用戶的流失,長此以往恐將讓網約車行業陷入寒冬。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