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羽球小將之死—張志杰猝逝發出的無聲呼喚
被視為中國羽壇未來新星的張志杰,6月30日在印尼的一場比賽中倒下。直到倒下的那一刻,張志杰的手仍緊緊握著球拍。
張志杰2007年1月30日出生於浙江嘉興。年僅17歲的他就已榮獲2023年中國全國青年羽毛球錦標賽乙組男子單打冠軍、2024年全國青年羽毛球錦標賽乙組男子團體冠軍等獎項,被視為中國2007年齡段能力最強的球員。
6月30日在印尼日惹舉行的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混合團體小組賽上,張志杰在第三盤男單迎戰日本選手川野壽真。比賽進行至第一局中段、比分來到11比11時,剛要擺出接發球姿勢的張志杰突然昏厥倒地、身體抽搐。
電視轉播畫面顯示,張志杰倒地10秒後,一名身穿中國隊教練服的男子進入場內查看情況,但被主裁要求離場;40秒後,有醫務人員進入場內,對張志杰作簡單檢查;倒地兩分鐘後,張志杰才被抬上擔架,帶離賽場。
畫面顯示,醫療團隊過程中沒有對張志杰進行心肺復蘇或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除顫等任何急救措施。
印尼羽聯說明,張志杰抵達醫院時已沒有自主呼吸和脈搏,歷經三小時心臟按壓復蘇後搶救無效,當晚8時50分確認死亡。中國羽協要求將張志杰轉移至另一家政府醫院Sardjito治療,卻也無力回天,當晚11時20分正式宣告死亡。
印尼羽聯說,兩家醫院作出的醫療診斷一致,張志杰死因為突發性心臟驟停,但病因有待進一步調查。
亞洲羽球聯合會、印尼羽聯本月1日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對張志杰的離世深感悲痛,並向張志杰的父母、家人及中國羽協表達最深切慰問。聲明形容:「羽球球壇痛失一位天才選手。」
急救機制失能
張志杰離世的消息震驚全球羽壇。除了同隊球員王子峻、男單世界第一石宇奇等中國選手發文哀悼,馬來西亞的謝定峰和吳堇溦、泰國的昆拉武特和因達農、新加坡的駱建佑和陳薇涵等國選手均發文悼念這位年輕選手。
伴隨著不捨聲音而來的,是輿論對賽事主辦方急救機制失能的口誅筆伐。
率先引發質疑的,是主裁在張志杰倒下後沒有立即喊停比賽,還阻止中國隊教練和日本球員進場查看,示意必須等待賽事組委會的醫療團隊入場。等到醫療團隊進場時,張志杰已倒下一分鐘。
據《雅加達環球報》報道,印尼羽聯發言人布羅托(Broto Happy)7月1日解釋,一切程式均按照世界羽聯規定及指引。「意外發生後,醫療團隊在裁判呼叫後立即急救,這符合國際羽毛球賽事的SOP(標準作業流程)及指南,醫療團隊也按照流程急救。」
但他沒有解釋,主裁為什麼沒有在張志杰倒下後,馬上讓醫療團隊入場處置。
有中國網民抨擊,單從規則看沒問題,但就人性和危機處理角度而言,「主裁和組委會只能打零分」。
世界羽聯規則寫明,選手隨行的隊醫、教練等在比賽過程中不得入場,選手的救治處理須由賽事組委會的醫療團隊負責。不過,即便等到了醫療團隊,他們的處置過程仍被批評非常不專業。
心源性猝死的搶救有「黃金四分鐘」之說。一旦大腦缺氧超過四分鐘,腦細胞就會開始永久性喪失;一旦超過10分鐘,多數人就已無法恢復意識,因此第一時間採取的心肺復蘇至關重要。
浙江大學二院急診科醫生盧驍在微博發文說,當天急救的關鍵是第一時間進行心肺復蘇和AED除顫,而不是將患者放到擔架上抬走。如果一邊進行心肺復蘇一邊送院急救,或許有不小概率能搶救回來。
張志杰當天先被送往距離賽場10分鐘車程的空軍中心醫院。在這10分鐘內,急救人員有無對張志杰進行心肺復蘇,目前不得而知。
世界羽聯1日發聲明承諾,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與亞洲羽聯、印尼羽聯協同徹查此案,並評估有無必要修改賽場規則,即允許急救人員在裁判未要求的情況下進場。
聲明也強調,世界羽聯的確有一套完整的醫療準則和說明,可供其他管理機構(地區或國家)使用來舉辦世界羽聯所認可的賽事。然而,如何在賽事現場實施這些醫療規程,則由各管理機構自行決定。
密集的魔鬼賽程
除了急救機制的失能,羽壇上一個心照不宣的共識——密集的魔鬼賽程,再次被拿出來吐槽。
馬來西亞羽壇一哥李宗偉在馬國英文媒體《星報》(The Star)2日刊登的報道中直言,「我打了幾十年的羽毛球,但我從未見過一名球員在比賽中倒下並斷氣」,張志杰當時看起來很疲憊。
李宗偉認為,世界羽聯應改善醫療團隊,並且是時候重新審視球員的比賽排程。他直言,多年來連續參賽導致球員受傷的案例已層出不窮,「從長遠來看,這會給他們帶來傷害」。
李宗偉指出的賽程密集問題,一直以來都被人詬病。
世界羽聯公布的2024年度賽程顯示,今年共有37項賽事,整個賽季從1月9日馬來西亞公開賽開始,持續至12月15日的世界巡迴賽總決賽。而且,從第二周起至第50周,幾乎每週都有賽事舉行。
對於想要掙積分、拿排名、進大賽的羽球選手而言,他們只能硬著頭皮撐過這些高強度的賽事。
此外,世界羽聯還強制要求世界排名前15的選手每年參加該年度第一級至第三級的所有巡迴賽事,以及至少四站第四級賽事,否則面臨高額罰款。
這意味著,加上奧運會、世錦賽、湯尤杯(Thomas and Uber Cup Finals)等國際大賽,頂尖運動員一年內要參加十五、十六項國際賽事。
事實上,在2000年代叱吒全球羽壇的李宗偉和林丹,都曾對如此密集的魔鬼賽程大吐苦水。李宗偉2018年曾直言,哪怕是自己被罰款,也無法在一年內如此高頻率地參賽。
林丹和李宗偉在2018年還曾透過在多場賽事中「一輪遊」(進入第一輪就被淘汰)來表達對魔鬼賽程的不滿。
在2018年舉行的威克多中國羽球公開賽中,不僅林丹、諶龍兩位奧運冠軍提前回家,丹麥男單名將安賽龍、台灣球后戴資穎兩位當時的世界第一也都鎩羽而歸。
這顯示,面對高強度的密集賽程和強制參賽要求,無論是老將還是年輕選手恐怕都無所適從。
面對長久以來的批評,時任世界羽聯副主席帕森2012年曾強硬地回應,肯定不會減少賽事次數。為了讓羽球項目留在奧運會中,羽球「依然需要更多的賽事,更多的電視轉播,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帕森的擔憂不無道理。不可否認的是,儘管世界羽聯這幾年來極力推動賽制改革,尋求擴大羽球作為一個運動項目的影響力和普及度,羽球至今對美國等體育項目較發達的西方國家而言,依然只屬於民眾後院的休閒運動。
無論是影響力、收入還是職業化進程,與美國橄欖球聯盟NFL、職業籃球協會NBA等四巨頭的量級相比,還在牙牙學語的世界羽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面對當下的困境,留給世界羽聯的選擇恐怕只有繼續辦更多國際巡迴賽事、拉抬電視轉播收視率和羽球賽事的版權收入,進而推廣羽球在世界範圍的普及度。
只是,張志杰猝死的悲劇或許也在替全體羽球選手向世界羽聯發出一個無聲的呼喚:羽球選手的福祉不該被遺忘。畢竟羽球這一運動項目的主體,依然屬於每一位像張志杰這樣熱愛著羽球、時時刻刻緊握著球拍的選手們。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