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用10億件襯衫換1架波音飛機 黃奇帆:中國出口發生根本性變化
5月8日上午,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原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第18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以「新格局下中國開放的新特徵、新趨勢」為題分享了自己的最新觀點。
本文獲《投資報》授權轉載。
黃奇帆表示,這十年來,中國對外開放的經濟趨勢是令人興奮的,其成果和效果遠超過去幾十年。
國家開放的經濟成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國家產品在全世界的出口結構,二、是國家製造業製造產品的方式對全世界的影響,三、是國家是否吸引了全世界的資本投資。
從出口結構來講,中國出口產品在近十年發生了基礎性、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從2010年勞動密集型佔比超過70%,變化為2023年高附加值產品超過90%。
曾經「用10億件襯衫去換一架波音飛機進口」的時代已經過去,這樣的出口產品結構的變化是中國開放當中最令人矚目的成果。
從生產方式而言,「只長個頭不長肉」的加工貿易已從中國向東南亞轉移;現在,加工貿易的比重已從50%降至20%以內,而中國自己的產業鏈叢集製造的東西佔到了70%。
最後,中國毫無疑問吸引了全世界的資本投資,即便在貿易戰、逆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每年吸引外資的數量仍在增長,這是經濟規律使然。
投資報整理精選黃奇帆分享的精華內容如下:
顯著降低進口關稅 旨在鼓勵國際商品進入中國
黃奇帆分享,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顯著降低進口關稅。2010年,中國的平均進口關稅為26%、27%,而到了2015年,已降至15%,下降了超過10個百分點。
到2023年,關稅進一步降低,大約降至6%左右。預計在2024年和2025年,進口關稅將降至5%以下。發達國家的平均進口關稅大約為5%,中國也將降至這一水平。
降低進口關稅旨在鼓勵國際市場商品進入中國市場,讓中國消費者享受到世界各地優秀產品的成果。
在投資政策方面,中國過去幾十年主要集中於引進外資。當前的投資政策,既鼓勵外資進入中國,也鼓勵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
從2017年到2022年的五年間,中國每年的海外投資額超過1100億美元,累計投資額接近6000億美元。同時,這五年內,中國平均每年引進的外資約為1600億美元,總計引進外資達到8000億美元。總的來說,有進有出。
相比之下,從1980年到2010年的30多年裡,中國的海外投資總額未超過5000億美元,而現在五年的時間內就超過了這一數額。黃奇帆認為,這一變化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與世界發展融合的戰略方針緊密相關。
國家開放度最重要看三件事
在內循環中國大市場的吸引下,加上中國更高水平、更高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推動下,黃奇帆認為,中國這十來年,對外開放的經濟趨勢是令人興奮的。其成果和效果遠超過去幾十年。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一個國家對外經濟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國家的產品在全世界的出口結構。
第二,是這個國家製造業製造產品的方式對全世界的影響。
第三,國家的開放度也體現在,是不是吸引了全世界的資本投資。
這個資本投資不僅是炒外匯、炒股票的匯率上的這種熱錢的投資,更重要是體現在FDI——外商工商企業的直接投資。
因為工商企業投資會帶來資本、技術、產業鏈、裝備和市場。在這個意義上,體現一個國家的開放度的經濟成果,最重要的就看這三件事。
中國出口結構正在發生趨勢性、根本性的變化
最近十年,中國的出口產品發生了基礎性、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2010年,中國的進出口是3萬億美元,其中出口約1.5萬億美元,在當時有70%以上是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品、服裝、箱包、玩具和輕工產品。其中,有20%多是機電產品、電子類產品。
而到了2023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額達到了6.3萬億美元,其中出口為3.3萬億美元。不僅在出口量上比2010年增加了一倍多,更關鍵的是結構。
在這3.3萬億美元中,90%的產品是機電產品、電子產品,也就是近3萬億美元是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已從70%多降至10%。
如果從輕紡來說,你會覺得中國的輕紡蕭條了。但仔細想想,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不就是六七十年代歐洲把它甩給了日本、韓國嗎?不就是七八十年代,日本、韓國把它甩給了中國嗎?那麼現在,中國把這一塊甩給了東南亞、印度。這就是時代的變遷。
中國勞動力的成本比10年前要上升一倍以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力下降是很正常的。同時,東南亞的許多外資企業,都是中國的民營企業轉移過去的。
中國政府對此從來不阻攔,因為這是亞洲一體化的自然結果。這些企業在東南亞組裝的產品,其原材料和關鍵部件可能來自中國。
因此,2019年,東南亞十國與中國的貿易額為6500億美元,而到了2022年,這一數字已超過1萬億美元,就這麼幾年,增長了50%,這是好事情啊!
中國的出口產品,比如造船——在30多年前,世界造船業的50%由日本承擔;10年前,50%是韓國造的;而現在,中國的造船業佔據了世界造船業的50%。所以,以前我們說的,用10億件襯衫去換一架波音飛機進口,這一時代已經過去了,已經轉變為,中國一大堆裝備、電子類產品出去,換回我們需要的糧食、豬肉,或者是地下的礦物質,或者其他的一些產品。
總之,出口產品結構的改變是趨勢性、結構性的,並且是非常好的變化。這是非常了不得的進步,是 40 年來中國開放當中最令人矚目的成果。
中國加工貿易的比重從50%下降到了20%以內
國際貿易,在生產方式方面,2010年,中國的工業規模已達到世界第一,但其中40到50%是加工貿易。加工貿易的特點是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然後在國內進行組裝出口。舉個例子,就是1000億美元的出口,其中800億是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買進來,組裝一下再出去。
這個進出口貿易單子有1800億,但GDP只有一百幾十億。因為加工的過程還有水電氣的抵扣,企業的利潤、職工的收入以及國家稅收加起來,只佔出口貿易量的百分之十幾。
所以加工貿易,它是只長個頭不長肉。只有在你沒有好活可幹的時候,同時你的勞動力又過剩,這時候搞一些是可以的。
但一但強盛起來,這種事肯定要甩給別人。現在,東南亞就是50%多的加工貿易,它兩頭在外,一頭從中國過去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加工完了賣到歐美。
在2010年前,中國製成品中50%是加工貿易,30%多是一般貿易——一般貿易就是相當於,國內自己的產業鏈做出來,然後出口;還有10%左右是農產品、原材料、初級產品,這些不需要製造的商品。
現在,中國6萬多億美元進出口的產品中,加工貿易的比重已從50%降至20%以內。一般製造,中國自己的產業鏈叢集製造的東西佔到了70%;還剩下10%是農產品或者地下挖出來的原材料。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些加工方式,這是我們中國自己的產業鏈叢集,在這十年來擴鏈、強鏈、補鏈的成果,使得我們擁有了全世界最大的、最完整的產業鏈。在這個意義上講,這是中國製造、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趨勢性特徵。
年均引進外資1600億美元近五年FDI實際上並未減少
另外,大家最關心的一點是引進外資。大家總會感覺,這10年來,由於特朗普搞貿易戰、搞撤資,拜登(Joe Biden)搞拉幫結派、搞地緣政治、搞逆全球化,中國的外資似乎應該是減少了。
這是憑本能的感覺。但感覺來的東西不一定確切,必須理性地用國際貿易中的資料來分析才清楚。
在引進外資方面,80年代這10年,中國每年引進外資大體上在 400多億、500億不到;90年代這10年,平均每年引進外資在800億、900億美元;新世紀初的10年,也就是2000年-2010年,中國引進外資大概在1200億美元。
大家會想,現在這10年似乎比以前要少,但其實這10年,從2012年-2022年,我們每年引進外資在1400多億美元,比過去十年平均每年增加20%。
另一個,大家又會講到,是不是前五年比較高,最近的五年相對低,因為最近五年又是打貿易戰,又是疫情。但實際上,最近五年中國引進外資平均每年是1600億美元,而前幾年,2010年-2016年期間,大體上是1300億美元左右。
這說明,即便是在這十年,在美國人搞逆全球化、打貿易戰的背景下,做生意的人仍然在商言商,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這個趨勢是不會變的。比如說美國特斯拉,這幾年在上海先投了個50億美元,跟著又第二期再來個50億美元,一幹就是100億。再比如說,蘋果公司在中國投資了100多億美元,形成了每年1.7億個手機的規模,這十幾年一直是這麼幹。
特朗普(Donald Trump)曾經在2017年的時候說,你為什麼在中國搞這麼大的投資?你不可以放在美國、巴西或者墨西哥嗎?
庫克很冷靜地就跟特朗普說了一番話,「他說我20年前,在美國有個很大的蘋果工廠,又生產電腦,又生產手機,但不賺錢;我在中國1.7億台手機賣1700億美元,中國的製造成本低,40%的毛利有600多億美元,中國的企業拿走了100多億,我可以從中國每年背回500 億美元。
你要一個總部在美國、生產基地在美國,但不賺錢的蘋果,還是要一個總部在美國,生產基地在中國每年能背回500億美元的蘋果?
特朗普做房產商的他不懂,就問庫克,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這樣?庫克就跟他說了一番話,總的意思就是,中國現在內循環的大市場是吸引世界資本到中國投資的最重要的籌碼;
第二,大市場會帶來製造業企業的單位固定資產投資下降、單位的物流成本下降、單位的科研開發成本下降、單位的採購成本下降,同時也會提高勞動生產力。
所以,中國製造業的綜合製造成本低。黃奇帆認為,我們這十多年,儘管勞動力成本提高了,中國幾十年來的人口紅利中,低成本的勞動力這個紅利逐漸淡出,但是在規模效應下,中國製造業的綜合製造成本六個下降,使得現在中國形成了重大的產地銷的概念。
所謂產地銷,就是外國人到中國投資,投資以後的產品全部銷到全世界,不是在中國銷售。但為什麼要放在中國來呢?因為中國製造成本低。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大家可以理解,銷地產、產地銷綜合效應使中國吸引全世界資本FDI投資的效應日益彰顯。
這是中國對外開放出現的效應,這些效應讓全世界的投資者、企業家,甚至包括對我們不友好的政客,都感受到這些效應的作用。
黃奇帆總結,友好的人更多地跟中國合作,不友好的人更多地想辦法打壓中國。但不管怎麼說,這是經濟規律,世界最終是要服從經濟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