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用語」糾察隊橫行 台灣政客庸人自擾上行下效︱張鈞凱專欄
近期台灣網路輿論場為了「估計」兩個字吵翻天,原來是一位台灣小朋友在聯絡簿裏提到「不換(鞋)估計是不行的了」,結果被老師用紅筆在「估計」一詞旁糾正:「別用中國用語比較好」。換言之,該名教師認為「估計」不屬於台灣人的用法,而是彼岸大陸人才會使用,因此特別「提醒」學生盡量避開不要用。
近年來,台灣網路輿論場上盛行「中國用語」糾察隊,用網友的術語來說,叫作「支(那)語糾察隊」,以此表明他們認為大陸用語較為低俗,而且正在對「高尚」的台灣社會進行「文化入侵」。包括「早上好」、「視頻」、「水平」、「立馬」、「貓膩」等用語,都會被台灣這批「中國用語」糾察隊留言批判。
而首段提到的那位小學老師,無形中也成為了校園裏「中國用語」糾察隊的一員,甚至多少帶着老師對學生的上下權力關係,強行讓學生改掉自己的慣用語。問題是,「估計」兩字在台灣不被使用嗎?點閲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本,是可以查到「估計」這個詞的,其中給出兩個釋義,一是「估量價值或數量」,二是「推測」。也就是說,台灣官方早已認定「估計」並非「支語糾察隊」所謂的「中國用語」。
此外,也有台灣網友貼出1987年在台灣出版的《遠東國語辭典》,其中明載「估計」一詞有着「大略預算」之意。等於「估計」這個字在台灣社會非但頻繁使用,而且絕非近年來才從大陸流傳到台灣的用詞。
事實上,無論是「中國用語」還是台灣網友蔑稱的「支語」,本身就是一個毫無意義的虛構議題。難道那位以紅筆糾正學生的小學老師,使用的不是「中國用語」?寫的不是「中國文字」?到處去察舉網友使用「支語」的糾察隊員們,難道不也是用「中文」去糾正他人?
台灣這股莫名其妙的「中國用語」糾察隊熱潮,背後體現了兩層意義。第一層,乃兩岸關係實力翻轉之後,台灣社會對於自身從自傲走向自卑的轉折過程,因此當大陸強勢文化流傳到台灣後,便有人急迫地跳出來控訴此乃「文化入侵」。那麼荷里活(又譯好萊塢)電影、日本動畫、K-pop(韓國流行音樂),這些算不算是「文化入侵」呢?
第二層,台灣社會明明說國語(普通話)、寫中文,可是又要區分辨別敵我的「中國用語」或「支語」,可謂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而造成如此分野的根源,就是無聊當有趣、沒事找事幹的台灣政客。特別是台獨政治人物,為了要把台灣與大陸在方方面面區隔開來,改用語、改課綱、改教科書……無所不用其極。
其中最「經典」的案例,就是民進黨陳水扁當政時期,台灣教育部委託獨派色彩濃厚的「台灣歷史學會」完成《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劃》,下發各家教科書書商,依此「標準」編寫教材。其中對教科書各項用詞,根據政治意識形態做了鉅細靡遺的劃分,例如不能使用「台灣地區」、「全省各地」與「兩岸」,又如「我國古代詩人李白」須改為「中國古代詩人李白」等等,無疑是將「中國」他者化、敵國化,只差沒把成語「古今中外」改為「古今台外」而已。
於是乎,台灣社會陷入了詞語意識形態大亂鬥,根據對方的用詞,來判斷他的政治光譜與立場,究竟是友是敵。無形中也是以公權力對於從小學階段開始的學生進行思想「規訓」,無限上綱的結果,就是荒謬到現在連「估計」這個詞都不能用了,說了一聲「早上好」就會在網路上被圍剿。
當然,如此荒唐的現象,也與台灣在中美大國博弈明顯的「選邊站」有關。台灣眾人用着在中國大陸生產的iPhone,可是政治人物跟着美國一同起烘,一下宣稱TikTok很危險,一下又說小紅書用不得,反正又是一輪「文化滲透」、「資安危機」的無稽論調。
近日台灣立法院有民進黨立法委員在提案中,將對岸稱為「中國」,將此岸稱為「我國」。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要求修改,將前者改為「大陸」,後者改為「台灣」。此舉令民進黨上上下下大為光火,台外長吳釗燮批評:「我覺得我們的立法委員這樣子的做法,可能會讓我們台灣的人民感到不可置信」;而民進黨立委蘇巧慧則開酸,質問「中國國民黨」要不要也改為「大陸國民黨」?
從民進黨立委的提案用詞,到他們氣憤難平的反應,完全可以看出台灣這些年來的用語糾察隊,已經把台灣人的自我認同「糾察」到面目全非了,不知道自己用的就是「中國用語」,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更不知道自己與大陸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中國用語」糾察隊的橫行,已經下沉到台灣小學校園裏了,如此「上行下效」的程度,着實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