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三體》大贏Netflix《三體》?中國科幻未來在何方?
備受矚目的Netflix(Netflix)版《三體》第一季3月21日開播。播出近一周後,這個改編自中國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同名作品《三體》的美國劇集,在中國互聯網上引發了激烈的爭吵。
這部被稱為Netflix有史以來單集投資最高的劇集,在中國評分網站豆瓣上目前為6.8分,遠低於去年1月在央視八套播出的騰訊版《三體》獲得的8.7分。
不少中國網民認為,Netflix版對原著情節改動太大,失去了小說的韻味,尤其在處理細節、人物刻畫中都被國產版碾壓,「國產三體吊打」這一話題一度衝上微博熱搜。
【圖輯】點圖放大看Netflix《3體》預告👇👇👇
Netflix版開篇以中國文革為重要故事背景,重現一場文革批鬥大會,講述中國物理學家葉文潔1966年在清華大學里,親眼目睹作為物理學權威學者父親葉哲泰,被紅衛兵推上台批鬥的情節。
對於批鬥場面的血腥震撼,一些影評人認為是真實再現了文革的可怕和扭曲,但也有不少網民認為,這才是Netflix拍攝《三體》的真正用意,「就是為了這碟醋才包的餃子」。
還有網民牽連到原著小說,稱幾年前第一次看了小說,「看了開頭就知道這書為啥被國外吹捧」。
除了文革畫面,Netflix版對原著中的人物角色也進行大量改編。主角葉文潔和整個故事設定都從中國搬到英國倫敦,原著中的重要角色從單一的中國人,變成來自五湖四海種族各異的國際友人,人物關係也有大量修改。
這引發不少「原著黨」的不滿,一些看過原著和騰訊版的網民留言說,感覺同樣是西紅柿和雞蛋,騰訊炒了盤菜,而網飛直接給捏成了三明治。
但還有一些網民認為,網飛的改編本質是「西方中心主義」,「反中意味濃厚」,質問「為啥原著是中國為中心,到網飛就變成全程西方中心?」
豆瓣一篇文章指出,網飛改編顯示西方不願接受當今發達的中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依舊是那個壓抑落後瘋狂的刻板印象,所有的災難都是源於此,中國人不配拯救世界,只能等著西方來拯救」。
美國之音上星期五(22日)在一篇文章中,將上述言論歸結為「網絡民族主義」,並說Netflix版《三體》已成為這些民族主義者口誅筆伐的對象。德國之聲同天發表的文章暗示,網飛《三體》在中國遭到惡評,原因之一是重演了文革。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星期一(25日)以「中國觀眾有如實評價Netflix版《三體》的權利」為題發表評論說,有褒有貶的影評很正常,但偏被一些外媒單拎出來,將這些評論扭曲為一種很極端的「洩憤」並冠上「民族主義」。
文章說,中國觀眾對中外影視劇的態度是非常開放的,也見多識廣,既會給那些獨具匠心、包含深刻人文關懷的作品點贊,也會對好萊塢流水線式的套路化作業不耐煩。如果一些影視劇仍然摻雜諸如「西方中心主義」敘事的東西,那也逃不過觀眾的眼睛。
「影視觀察家」公號文章引述資深影評人艾琳說,《三體》最大的價值就是中國視角,如果只是為了讓外國人更好地理解作品而改變這一點,就失去了這部作品的獨特價值,它將和《黑客帝國》《星球大戰》或任何一部外國科幻片沒有區別。
不過,《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同天在微博發文說,Netflix版對文革場景的展現總體是真實的。而Netflix版將原故事「西方化」也是事實,這是一種遺憾,但也可以開放地看待這種「改編」。這種「改編」對《三體》的負面效果,要小於拍這部劇對推廣《三體》所產生的積極意義。
這則文章隨後被刪除。
小說《三體》的地位和成就
中國科幻里程碑式的《三體》是由劉慈欣於2006年5月至12月在《科幻世界》雜誌上連載的一部長篇科幻小說,兩年後發行單行本。
《三體》是劉慈欣「三體系列」的第一部作品,之後兩部分別是《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小說2006年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並成為中國最暢銷的科幻長篇小說之一。
《三體》在西方同樣大受歡迎。英文版2014年出版後,隔年就榮獲全球級別最高的科幻作品獎項之一——雨果獎最佳小說獎,成為第一部獲得該獎項的亞洲作家的作品。
《三體》小說全球發行量目前超過2000萬冊,粉絲包括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臉書創辦人扎克伯格以及大熱美劇《權力的遊戲》作者喬治·馬丁(George R.R. Martin)等。
網飛決定將這部暢銷科幻小說搬上螢屏的過程不可謂不重視,除了聘請劉慈欣擔任顧問,每集砸下重金,製作團隊也都來頭不小。
製作人包括《權力的遊戲》核心主創貝尼奧夫(David Benioff)和威斯(D.B. Weiss),以及曾獲艾美獎提名的《真愛如血》製作人亞歷山大·伍(Alexander Woo)。
聯合執導的四名導演包括曾入圍奧斯卡《少年的你》的香港導演曾國祥,《海底總動員》導演安德魯·斯坦頓(Andrew Stanton),以及曾執導《唐頓莊園》的明基·斯皮羅(Minkie Spiro)等。
不過,《三體》複雜的敘事結構和宏大的視覺場景,本來就給影視化增加了不少難度。
《新週刊》2020年9月就曾發文預言,網飛《三體》影視化的結局可能會不好,「文化差異擺在那兒」。
有影迷認為,騰訊版的優勢在於,《三體》是一部中國人寫的人類歷史,中國製作團隊能更好地理解原著並忠實原著,在內容呈現和敘事方式上也能更貼近中國觀眾的審美習慣和文化背景。
【圖輯】點圖放大看騰訊版《三體》預告👇👇👇
但也有影迷認為,深度與廣度無法兼容,Netflix版情節通俗易懂,有著更直觀化的視覺震撼,質感與電影相似,這對非「原著黨」觀眾是相對友好的。
主創貝尼奧夫和威斯似乎也深知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他們上周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對減少中國元素作出解釋說,若決定按照原著把情節保留在中國、把角色保留為中國人的話,那製作出的就會是一部以中國為背景的英語劇集。
對於中國網民的惡評,主要是面向歐美市場的Netflix可能並不太在意,在開拍前他們應該就知道需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眾需求和理解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地要進行本土化改編,以更好適應歐美觀眾的觀劇習慣和審美偏好。
這一點,海外網站評分要比豆瓣更有說服力。美國著名影評網站爛番茄上,Netflix版《三體》收穫了75%的番茄指數;影視劇評分網站IMDb上,該劇收穫了7.5(滿分10分)的評分。
對於中國科幻產業來說,《三體》通過Netflix向全球播放,這樣高質量的文化輸出帶來的意義和價值值得肯定,如果因為中外輿論都聚焦到「民族主義」而讓作品本身失焦,對中國科幻產業的發展一定弊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