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hairman到President:中國領導人以什麼身份出現在國際視野?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縱觀中國歷代最高領導人稱謂的英文翻譯,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只有毛澤東使用「Chairman」;鄧小平未擔任黨和國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但以實質領袖的身份,獲稱「Paramount leader」;江、胡乃至習近平,都稱以「President」。

實際上,「Chairman」與「President」分別指黨主席和國家主席,媒體採用不同稱謂的背後,涉及黨主席和國家主席存廢的歷史,更強調一國領袖身份側重點的不同。

對中共核心領導者的翻譯有:
Chairma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1982年撤,此前毛澤東終身保留此職)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82年設立,取代黨主席為最高領導人)
對中國國家元首的翻譯:
President of China 中國國家主席

國家主席乃虛職 存廢之爭由文革開始

在中國大陸,中共一直對中國各階層、軍隊及國家機關等各方各面,實現政治、思想和組織上的領導。「國家主席」一職作為國家元首,實際上是虛職;黨的最高領導人(集體)才是對中國發展擁有實質決定權的人。甚至在中共建權初期,國家機構體系中並沒有國家主席一職,只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組成的政府主席。

直至1954年,起草第一部憲法時,中國才設立國家主席。毛澤東擔任第一任國家主席後便辭職,專心擔任黨主席——即「中共中央主席」,而「國家主席」之位則交棒劉少奇。

中國內地「紅色文化」主題餐廳內,表演者在毛澤東畫像前唱歌。(路透社)

文革時,劉少奇被打倒,「國家主席」長時間懸空,由國家副主席宋慶齡、董必武代理。其後,中國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登峰造極,當時黨的唯一副主席林彪發表「天才論」,鼓吹毛澤東作為黨的最高領袖,應該兼任國家主席。惟毛多次表示不會出任國家主席,其後坊間傳言二人在國家主席設立與否和誰來做等問題上都有齟齬。1971年,九一三事件爆發,林彪出逃失敗墜機蒙古溫都爾汗。

1975年,第四屆人大上修憲,正式廢除國家主席及副主席職位;並確定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國家元首職責。直至1982年,在鄧小平的支持下,再次修憲重設國家主席,也是在此次修憲中,「國家主席」明確為虛職。與第一部憲法相比,八二憲法中的國家主席沒有了統帥全國武裝力量、召開最高國務會議並擔任會議主席的職權,僅承擔對外代表中國的虛權。

「總理是國家首腦,主席是榮譽職務。主席寫得虛一點,不要規定有什麼實權。」
鄧小平1982年4月5日與彭真、胡喬木的談話
2017年是鄧小平逝世二十周年。不過中國官方沒有舉行大規模紀念儀式。(資料圖片)

黨內廢除主席制 形成常委共治

毛時代結束後,華國鋒、胡耀邦雖然都擔任過「中共中央主席」,但二人權位已無法與毛澤東相提並論。1982年人大重立國家主席的同時,中共也在十二大上修改黨章,不再設立「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只設立「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相較於黨主席的一人獨大,總書記只負責召集中央政治局會議和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並主持中央書記處工作,但在黨內決定重大事務投票時,只有一票。國家事務由政治局常委共同決定,被外界視為中共恢復黨內民主集中制的體現。

金磚峰會,五國領袖合影。(新華社)

從「Chairman」到「President」:終結獨裁標籤

改革開放後,中國領導人外訪、接見外國領袖的機會驟增, 以「國家元首」(President)身份代替執政黨「黨主席」(Chairman)身份,出現在外交場合及媒體上,有體現國家政權、國體的考量,也是更符合國際慣例的做法。無論是官方通告及新華社等一系列官媒,還是西方媒體的報道,對江、胡、習等中國最高領導人的英文稱號,都採用「President」。

除此以外,稱謂變更背後更深層次的思慮在於,外媒每每提及中國的「Chairman」,一個紅色時代的個人至高象徵——「毛主席」,便會出現在公眾腦海中。迴避「主席」稱號,在當時看來或有助於中國走出獨裁時代的觀感,並以一種現代國家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