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70周年】一個民族 兩段歷史 坎坷命運
70年前的6月25日,朝鮮軍隊以反擊侵略為由,越過北緯38度線,大舉進攻韓國,打響了朝鮮戰爭(韓戰)的開端。而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冷戰時期的第一場大規模「熱戰」。很快,中國、美國和蘇聯都被捲入其中。
事實上,朝鮮和韓國在朝鮮戰爭爆發前數年,二戰結束之時,便已經開始沿着迥異的道路發展。而兩國歷史的走向,實則也從來不是由兩國自己決定。
70年荏苒,兩國始終在試圖解決同一個問題:如何才能宰自己的命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美蘇兩國將朝鮮從日本的佔領中解放出來時,朝鮮半島已經成為殖民地近35年了。由於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美國和蘇聯同意沿三八線將半島暫時劃分兩個勢力範圍,類似於同盟國在德國和日本的軍事佔領。
隨後,南北雙方的分歧變得愈來愈大:1948年,由於未能就統一的政府達成一致,雙方最終各自成立自己的政府,蘇聯勢力範圍內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大韓民國」。
美國和蘇聯一直拒絕向對方讓步,導致了半島的分裂,而朝鮮和韓國政府一直拒絕接受這種分裂,導致了戰爭。
為了不可能的統一宣戰
美國和蘇聯一直拒絕向對方讓步,導致了半島的分裂,而朝鮮和韓國政府一直拒絕接受這種分裂,導致了戰爭。
當時,兩個政府皆認為自己是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統治者,皆不接受三八線的劃分。畢竟,沒有任何人能夠背負起「分裂國家」的千古罵名。在那段時間裏,南北之間的邊界糾紛從未停止,終於,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決定進攻南方,將國家統一在一個政府之下。
諷刺的是,國家統一與否,並不由金日成決定。在經歷了3年的大規模戰亂、數十萬中國士兵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的參與、漢城(首爾前稱)四次易手和數百萬朝鮮人的死亡後(半島十分之一的人口在戰爭中死亡),沒有任何一方從戰爭中獲益,南北的邊境最終還是保留在一開始的三八線。即使付出巨大犧牲,大韓民族夢寐以求的統一,終究還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獨特的70年
今天,我們已經習慣於朝鮮半島有兩個國家的境況,但在歷史上,這是極為「不正常」的。從朝鮮半島過去1000年的歷史來看,最近的70年是令人感慨的「例外」:至少從王氏高麗936年攻滅後百濟,結束半島後三國時代開始,半島就是統一王國。
但是,在全球愈發全球化的大勢之下,沒有任何一個角落能夠獨善其身。可以說,自從半島在19世紀至20世紀猖獗的帝國主義浪潮下淪為日本殖民地開始,大韓民族便一直在經歷由外人掌管自身命運的坎坷歷史,直到今天尤未改變。
回望朝鮮戰爭之後,朝鮮與韓國邁上了兩條迥異的路線:一條是在美國的影響下,另一條是在蘇聯的影響下。
在南方,韓國擔當着「美國資本主義陣營」的橋頭堡角色,這也意味着獲得美國支持的李承晚政府(1948-1960)和朴正熙政府(1963-1978)可以長期維持軍事統治。不過也是在這段期間,在美國政府「必須幫助各國恢復經濟從而抵抗共產主義陣營坐大」思維的影響下,韓國得以融入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並憑日據時期遺留的財閥和國家領導層的重商主義,使其經濟迅速繁榮,成就所謂「漢江奇跡」。而後,1980年代轟轟動動的民主運動,又推動了韓國的選舉改革,在政治上變得更為有代表性,有了競爭性的選舉制度。
如今,韓國被認為是發達國家一員,經濟地位與西歐、日本和美國相似。根據世界銀行2018年的數據,它是世界第12大經濟體,近於俄羅斯並超過澳洲和西班牙。
在北邊,朝鮮在蘇維埃共產主義陣營下,憑藉蘇聯的資金、技術支援,迅速建設基礎工業,一度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1960年代中蘇交惡後,朝鮮左右逢源,獲得了大量經濟利益。從戰後到70年代,朝鮮發展水平長期與韓國持平,甚至在某些方面比韓國更好,譬如城市化率、人均用電量和人均醫生數等。更有甚者,朝鮮勞動黨在社會維度破除傳統的階級結構,徹底廢除歷史上壟斷教育、土地等大量資源的「兩班」階級,促進男女平等,令朝鮮婦女第一次獲得受教育的權利,擁有和繼承財產的權利,以及參與政治的權利。
但從70年代開始,朝鮮政府推動一系列運動式的經濟政策,日益混亂,而南方韓國經濟卻持續騰飛,兩國發展差距迅速拉大。隨後,中國採取務實外交,加之蘇聯的解體,更令朝鮮所依賴的經貿網絡分崩離析,經濟援助更隨之消失。政策的混亂、肥料和燃料的短缺,令國家缺乏面對任何天災的能力,以至於在1990年代中期經歷了舉世震驚的饑荒,勞動黨政權一度面臨真切的崩潰危機。
也是在那段時期,朝鮮進一步加強了嚴格的軍事化統治,加強了對金氏家族的個人崇拜,進一步推崇不依靠別國的「主體思想」。乃至不惜國際制裁和國民艱苦的民生條件,大力發展自己的核武計劃。如今,它的核武庫大約有20-30枚核武器,且還逐步完善了洲際導彈等投放實力,使它成為國際政治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不過,這也確實讓朝鮮在國際談判中獲得一定程度的籌碼,鞏固了國家在軍事、外交、政治上的獨立,只待與美國解決國家安全危機,便可大力推動近年來已經逐步開啟的經濟改革。
朝鮮戰爭還沒結束
北方和南方做出的選擇都有各自的代價。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政治、軍事、外交的穩定。如今,經濟繁榮的南方,最大的目標是爭取政治及軍事的獨立。如今,美國繼續在韓國駐紮軍隊,並且有協議規定,如果韓半島發生戰爭,韓國軍隊將歸美國指揮。相反,朝鮮獲得了政治和外交的獨立,卻仍有待補齊經濟的嚴重不足。
但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雖然面臨不同的問題,但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源仍然存在,並繼續影響今天朝鮮和韓國政治家的決定和前景。70年過去了,仍未正式結束的「朝鮮戰爭」,仍在影響着半島8,000萬人民。
在韓國,保守與進步兩大政治力量之間的分歧在一定的程度上源於1950年的鬥爭。譬如保守派遵循親美路線,指出美國和日本是韓國在政治及軍事維度唯一可靠的盟友,而進步派則主張在維繫與美國盟友關係的同時,從美國爭取自己的主權權益,包括戰時軍隊指揮權等,並與朝鮮和解,且有着強烈的反日基因。
而在朝鮮,雖然勞動黨在政治上保持着嚴格的單一化,其內部也以不透明著稱,但也有各種不同的聲音,既有繼續譴責美帝國主義的軍事強硬派,也有贊成與南方和解、邁向統一,乃至與美國和解、邁向改革開放的聲音。
從某種意義上,南北雙方的發展方向相反,但卻沿着同一軸線。北方和南方的政治家都有同樣的目標:朝鮮半島的統一和獨立。他們只是在如何達到這一長期目標上存在分歧。究竟應該遵循資本主義還是共產主義,美國式的自由主義還是蘇聯式的集權主義?統一是需要徹底摧毀對方,還是和睦相處,相互修好(Rapprochement)?所有這些問題都回到70年前開戰背後的主要問題:究竟由誰來領導朝鮮半島?朝鮮民族(大韓民族)如何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小國的能力也有限
當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對南方發動進攻時,美國人確信是蘇聯策劃的。後來,歷史證據表明,是北朝鮮說服不情願的蘇聯領導層接受他們的進攻計劃。同樣,如果說「半島前景全由美國或中國單方面決定」,那也是以偏概全。
自冷戰結束以來,朝鮮和韓國都在爭取自力更生的能力。朝鮮的核武計劃迫使美國在國際談判中認真以待。韓國文在寅的外交政策成功平衡了中美朝的共同利益,為半島局勢進入緩和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然而,「小國」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儘管韓國擁有世界第12大經濟體,朝鮮擁有核武庫,但在國家統一問題上,兩國都沒有最終的決定權。
自從半島被一分為二,它的政治情況就一直是大國親密關注的問題。雖然北方實現了戰略上的獨立,南方實現了經濟上的獨立,但他們都不能說完全自力更生,統一也絕不僅僅是南北之間的問題。
早在1950年,南北的統一之路就註定是艱難的,它威脅到美蘇關係的平衡;而今天半島的政治未來,同樣取決於中美關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