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熊本晶圓廠開幕 後發先至超越美國廠 日本提高補貼再加建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與日本企業合資的熊本廠(JASM)星期六(2月24日)下午開幕,趕超台積電美國廠,日本政府宣布加碼補貼興建第二座晶圓廠。

這是中美展開科技冷戰後,台積電海外第一座晶圓廠完工並邁入試產的里程碑。熊本廠是台積電與日本企業索尼(Sony)、豐田(Toyota)汽車子公司電裝株式會社的合資項目。

台積電熊本廠位於熊本縣菊陽町,2022年4月動工,比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在2021年4月動工的項目遲了一年,但只花22個月就竣工開幕。反觀美國廠進度一再拖延,預計明年上半年才營運。

大幅簡化建廠行政 允許全年無休施工

建晶圓廠一般需要三年至五年,日本政府為了振興半導體產業,大幅簡化熊本廠的行政程序,且允許全年無休施工。

在開幕儀式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通過預錄影片宣布支持加蓋熊本二廠。日本經濟產業部長齋藤健會後透露,政府已拍板補貼7320億日圓(65億3000萬新元)。加上日本早前已宣布為熊本一廠提供4760億日圓,兩座廠的政府補貼高達1.238萬億日圓。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致辭時表示,相信熊本廠能進一步提升晶圓供應鏈的韌性,為日本半導體產業帶來新一波復興。他說,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需要生產數百萬片晶圓的產能,甚至加蓋更多晶圓廠。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總裁魏哲家和合資日企的高層也出席開幕儀式。

由於擔憂台灣遭中國大陸攻佔,導致全球供應鏈斷鏈,台積電這幾年尋求到海外設廠以分散風險,並陸續宣布在美國、日本和德國設廠。

台積電為全球生產超過一半的半導體晶片、超過九成的先進製程晶片。為提升手機、電腦、軍事和人工智能的運算速度供應最核心的要件,集團目前正研發一納米(nm)製程以下的晶片。

台積電與日本企業合資的熊本廠(JASM)2月24日下午開幕(Kyodo via REUTERS)

一納米是百萬分之一毫米,指甲般大小的二納米制程晶片可容納超過500億個電晶體(也稱晶體管)。晶體管越多,運算速度越快也更省電。

台積電熊本一廠將在今年底量產28納米、16納米和12納米等成熟製程晶片,熊本二廠則計劃生產六納米的先進晶片,估計今年底動工,2027年營運。兩座廠將直接為索尼和豐田汽車提供高科技晶片。

近期人工智能浪潮推高全球股市,台積電股價一度衝到709新台幣(約30新元)的天價,台灣、日本和美國股市本周連續改寫歷史新高。其中,日經指數星期五漲至3萬9098點,改寫1989年底的歷史高點,那也是日本經濟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不過,台積電熊本廠也面臨不少挑戰,包括熊本處於地震帶,必須做好防震措施。日台社會也都面對少子和超老齡衍生的缺工困境,必須規劃在日本培訓半導體人才。

專家:熊本廠具指標意義 在地化生產增強供應鏈韌性

台灣內部也不時浮現關鍵產業外移可能削弱台灣競爭力的疑慮。對此,資深半導體產業顧問陳子昂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指出,在地緣政治考量下,台積電必須呼應客戶要求,進行強化供應鏈韌性的佈局,萬一台灣有事,可挪到日本的基地生產;若台日都遇戰亂,也有美國基地可備用。

陳子昂認為,熊本廠的指標意義,是台積電通過貼近市場、與客戶合資,進行在地化生產,增強了供應鏈韌性。

去年10月,張忠謀在台積電運動會上預言,台灣未來20年將面對缺土地、水電和技術人才的困境,未來優勢不再。陳子昂對此指出,只要台積電在最先進技術根留台灣的前提下,提前佈局外移,藉助和槓桿海外資源,也能與客戶互相拉拔、互惠互利。

近年來中美競爭加劇台海風險,原本高度集中在台灣、供應全球的半導體和精密機械廠商,從2022年底開始尋找台灣以外的另一個生產基地以分散風險,出現「台灣加一」(Taiwan+1)新趨勢,印度和東南亞因人才素質和相對穩定,成了重點轉移風險的區域,而日本則並非熱門地點。

陳子昂分析,「台灣加一」的分散風險戰略,已從早期的西進大陸,來到南向東南亞及「東進北行」的階段,即往東進入美國,和往北前行到日本和歐洲。他認為,台日工作文化相近、勞資和諧,比歐美更適合晶圓廠發展。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