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點燃新一輪戰事 由雙方百年新仇舊恨說起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Hamas)於7日清晨發起突襲,讓以色列時隔半世紀再次進入全面戰爭狀態,加沙地區陷入戰火之中,雙方死傷慘重,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明言,國家已進入戰爭的「進攻階段」,會不受限地向對方攻擊,「我們要打斷敵人的骨頭,要使他們屈服,直到他們乞求我們停止。」這股以巴雙方的血海深仇,原來最早可以追溯至一個世紀之前。
過去數十年來,國際社會一直將以巴衝突形容為最棘手和複雜的政治僵局。歷史上,猶太人在二戰時期遭到納粹迫害後,發起返回祖先土地建國的猶太復國運動,意圖移居至巴勒斯坦地區。然而,巴勒斯坦的首都耶路撒冷同時是基督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的聖地,地位至關重要,且該地區也有眾多的阿拉伯人需要國家。
這一切可以從一個多世紀前說起,當時的巴勒斯坦原本是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1917年11月,時任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Arthur Balfour)寫了一封信給英國猶太社區的代表人物羅斯柴爾德(Walter Rothschild)。這封簡短信函的內容卻對巴勒斯坦產生了震撼性的影響,信中英國政府承諾「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家園」,並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便利;這封信被稱為《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
《宣言》透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帝國主義的思維,當時英國的戰事陷入膠著,因此急需一個盟友,確保日後在中東地區的利益。英國首相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受到猶太復國主義者的遊說,相信支持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有利於英國的戰略利益。《宣言》發佈的一個月後,英國軍隊佔領耶路撒冷,並於隔年控制整個巴勒斯坦。
在英國支持下,猶太人掀起幾次「回歸浪潮」。1930年代,猶太人口的持續上升,導致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爆發衝突。在這段期間,泛阿拉伯主義者發動過多次暴動,矛頭直指英國軍隊和殖民主義。在多年的阿拉伯起義中,數以千計的巴勒斯坦人被殺、數萬人受傷,還有數千人被監禁。
在國際社會同情猶太人的大環境下,聯合國成立後第一個執行的計畫便是協助猶太人復國。聯合國通過《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巴勒斯坦人能保有45%領土,其餘55%領土則必須分割給猶太人,以色列接着於1948年正式建國。
巴勒斯坦地區被迫讓出家園的阿拉伯原居民,只能逃到加沙地區、約旦、黎巴嫩和敘利亞等國家,這稱之為「大災難」(Al Nakba)。巴勒斯坦民眾的不滿,最終獲得阿拉伯各國的支援,由埃及、約旦、黎巴嫩、敍利亞、伊拉克組成阿拉伯聯盟,於1948年對以色列發起「第一次以阿戰爭」。
第一次以阿戰爭中,以色列成功守住並反擊,且在後續的多次以阿戰爭中佔據了上風。在簽訂停戰協議後,以色列的領土也隨之增加,讓巴勒斯坦建國的希望變得越加渺茫。經過多番失敗後,許多阿拉伯國家逐漸放棄幫助巴勒斯坦人建國的想法,卻也使得巴勒斯坦人轉而尋求激進組織如哈馬斯的合作。
由於以巴雙方長年未能達成和平協議,兩個民族互相指責對方,並在隨後的數十年中爆發了更多的衝突和戰爭。
關鍵的1967年
提到以巴衝突,發生於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或許至為重要。當年6月,以色列在與阿拉伯聯軍的六日戰爭中佔領了歷史上巴勒斯坦的其他地區;包括東耶路撒冷、敘利亞戈蘭高地和埃及西奈半島。大多數巴勒斯坦難民及其後代則居住在加沙和西岸,還有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周邊國家。以色列方面不允許他們返回故土,因這將對以色列作為一個猶太國家的存在造成威脅,可能導致其解體。
以色列其後建立了一個兩級制度,猶太定居者享有以色列公民的所有權利和特權,而巴勒斯坦人則不得不生活在軍事佔領之下,被歧視及被禁止任何形式的政治或公民表達。
今天,約旦河西岸名義上由巴勒斯坦當局控制,但實際上處於以色列佔領之下。加沙地帶則由哈馬斯控制,受到以色列的封鎖,但未受到地面軍隊的佔領。 雖然以色列已經從加沙地帶撤出,但仍然佔據着西岸。目前,聯合國仍然將該地區視為被佔領土;以色列聲稱整個耶路撒冷為其首都,但巴勒斯坦人則主張東耶路撒冷是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美國是少數承認以色列對整個耶路撒冷城擁有主權的國家之一。
在過去50年中,以色列在這些地區建立了許多定居點,目前有超過60萬猶太人居住在這些地方。巴勒斯坦人認為這些定居點違反了國際法,並成為實現和平的障礙,但以色列對此持否定態度。
2000年至今衝突不斷…
踏入21世紀,當時利庫德集團(Likud)於2000年9 月對阿克薩清真寺大院進行了挑釁性訪問,並在耶路撒冷老城及其周圍部署了數千名安全部隊。這導致巴勒斯坦抗議者與以色列軍隊之間的衝突在兩天內造成 5 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00 人受傷。此一事件引發了廣泛的武裝起義,期間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經濟和基礎設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
後來,以色列重新佔領了巴勒斯坦當局管轄的地區,開始修建隔離牆,並大肆修建定居點,破壞巴勒斯坦人的生計和社區。
以色列及後於2008年、2012年、2014年和2021年對加沙發動了四次曠日持久的軍事攻擊。數以千計的巴勒斯坦人被殺害,其中包括許多兒童,數以萬計的房屋、學校和辦公樓被摧毀,數十萬人流離失所。然而,由於以方的圍困,鋼材和水泥等建築材料無法運抵加沙,重建幾乎沒有可能。
至於日前衝突爆發的根本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兩國方案」的實現遭到挫折,該方案的目標是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自從以色列的六黨聯合政府於2022年12月成立以來,以方一直積極擴建定居點,加劇了約旦河西岸地區的矛盾,引發了巴勒斯坦民眾的憤怒情緒。這一情緒為哈馬斯提供了契機,透過武力解決以巴問題。
另一方面,以色列國內政局的不穩定也助長了衝突。內塔尼亞胡政府因在去年推動司法改革而遭到國內民眾的反對,導致政局動盪,並引發了對國家政治前景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不但令部份以色列軍警對內塔尼亞胡產生了不滿情緒,還影響了國內安全部門對外部威脅的評估。
最終,哈馬斯敏銳地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在 10月7日發動代號「阿克薩洪水」軍事行動,向以色列發射超過5,000枚火箭彈,並派遣武裝人員進入以色列南部領土。以色列國防軍隨後對哈馬斯進行了空襲報復,並宣布進入「戰爭狀態」。內塔尼亞胡9日發表電視講話,稱哈馬斯的暴行與恐怖組織ISIS如出一轍。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展開的猛烈攻勢只是剛剛開始,未來幾天的行動「將為敵人幾代人帶來影響」。